楠木軒

【郊野行攝】尋訪”京西井養第一村“--碣石村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目錄 古村印象 古井文化 人間煙火 千年古槐 出行提示

愛工作,愛生活,愛分享! 大家好,我是雲錦天章2015,閒暇時間喜歡自駕,致力於發現身邊的美好,願意用手中的鏡頭記錄和分享所看到的大好河山和大千世界。 【郊野行攝】主要是分享帝都周邊風景美和好玩的的地方,如果您是北京的車友,也喜歡週末帶家人短途自駕出行,可以多關注一下我的帖子。 久居城市,更向往郊區的風光。最近對京郊的古村落比較感興趣,今天新一期的【郊野行攝】是與大家分享的是京西井養第一村--門頭溝區雁翅鎮碣石村。

村口的牌坊留個紀念。為了追求最美的光影,早早到達。

村口的牌坊留個紀念。為了追求最美的光影,早早到達。

資料:碣石村是門頭溝雁翅鎮一個羣山環抱的小山村,位於雁翅鎮西部,海拔(約)600米。這裏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資源,被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確定為”京西井養第一村“。村的東、西、南、北分別有母子山、屏照山、姐妹山和玉石山相連。其中村西南側的碣石嶺海拔960米(被驢友稱為“狗牙山”),是北京户外十險之一,也是驢友們徒步穿越的熱門路線。

資料:碣石村是門頭溝雁翅鎮一個羣山環抱的小山村,位於雁翅鎮西部,海拔(約)600米。這裏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資源,被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確定為”京西井養第一村“。村的東、西、南、北分別有母子山、屏照山、姐妹山和玉石山相連。其中村西南側的碣石嶺海拔960米(被驢友稱為“狗牙山”),是北京户外十險之一,也是驢友們徒步穿越的熱門路線。

碣石村既是一個井養村,又是一個開發較早的古村落,這個古老山村有着悠久歷史和美麗傳説。

碣石村既是一個井養村,又是一個開發較早的古村落,這個古老山村有着悠久歷史和美麗傳説。

留個路標,新修的青楊公路,路況特別好。可能是早上的原因,一路行駛下來,就我一輛車。

留個路標,新修的青楊公路,路況特別好。可能是早上的原因,一路行駛下來,就我一輛車。

碣石村原名”三岔村“。不知從哪朝代起,這裏發生了歷史變動。三岔村消失了,後來人們根據村周邊的無數巨石,以”立石為碑,卧石為碣“之説,重新定名為碣石村。

碣石村原名”三岔村“。不知從哪朝代起,這裏發生了歷史變動。三岔村消失了,後來人們根據村周邊的無數巨石,以”立石為碑,卧石為碣“之説,重新定名為碣石村。

早上的光線美美噠

早上的光線美美噠

村口的簡介

村口的簡介

村口的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坐落於村東小獨山旁,南臨山,西為民房。廟坐北朝南,規模較小,僅有山門和正殿,沒有配殿。正殿小式青山清水脊,筒瓦頂,室內6檁。

村口的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坐落於村東小獨山旁,南臨山,西為民房。廟坐北朝南,規模較小,僅有山門和正殿,沒有配殿。正殿小式青山清水脊,筒瓦頂,室內6檁。

鎖着大門,外面拍張照片

鎖着大門,外面拍張照片

村落歷史悠久,東西走向的中街長200米,六條南北走向的衚衕與主街次第交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錯落分佈其中,院中各種陳設雕飾都保持着明清時期的古樸風格

村落歷史悠久,東西走向的中街長200米,六條南北走向的衚衕與主街次第交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錯落分佈其中,院中各種陳設雕飾都保持着明清時期的古樸風格

村子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西部。距鎮政府9公里,距109國道6公里。青楊公路貫穿村中,向東北可直通鎮政府,南、西兩側與齋堂鎮相接,北有公路可達珍珠湖。

村子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西部。距鎮政府9公里,距109國道6公里。青楊公路貫穿村中,向東北可直通鎮政府,南、西兩側與齋堂鎮相接,北有公路可達珍珠湖。

井 作為“京西井養第一村”,碣石村原有72眼水井,現只剩56眼,大多水深三米左右。在明代時,碣石村就已有水井幾十眼,許多水井還保存完好,並被村民使用着。水井按用途可分為三類:生活、農業生產和廟宇用水。

井 作為“京西井養第一村”,碣石村原有72眼水井,現只剩56眼,大多水深三米左右。在明代時,碣石村就已有水井幾十眼,許多水井還保存完好,並被村民使用着。水井按用途可分為三類:生活、農業生產和廟宇用水。

韓家井 韓家井為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古井之一,已有兩百多年曆史。井水清澈甘醇,哺育着一代代淳樸善良的碣石人。潤澤萬物的傳承,“澗花入井水味香”的意境,韓家井的後人們,都在用心領悟着周易經卦背後的“大道至簡”,卦象也被雕刻在韓家井旁,那句“蓬勃生長之象”既是在言“水”,也是在喻“人”。

韓家井 韓家井為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古井之一,已有兩百多年曆史。井水清澈甘醇,哺育着一代代淳樸善良的碣石人。潤澤萬物的傳承,“澗花入井水味香”的意境,韓家井的後人們,都在用心領悟着周易經卦背後的“大道至簡”,卦象也被雕刻在韓家井旁,那句“蓬勃生長之象”既是在言“水”,也是在喻“人”。

王家井 王家井原為王家自家用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一直被村民沿用。三伏夏天井水清涼可口,數九寒冬井口熱氣飄渺,實為上等優質水源,被村民作為公用井再繼續使用

王家井 王家井原為王家自家用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一直被村民沿用。三伏夏天井水清涼可口,數九寒冬井口熱氣飄渺,實為上等優質水源,被村民作為公用井再繼續使用

龍王井 龍王井位於龍王廟前,與韓家井並稱“龍王雙井”,該井水位比井旁水溝的溝底高,無論打多少井水,水位都不見下降,是村民的生命之源。相傳修完龍王廟後,有一白鬚老翁給村民託夢求水,並且指明廟前就有水源。次日,村民一挖,果然不到二尺深就見水了,這便是的龍王井。

龍王井 龍王井位於龍王廟前,與韓家井並稱“龍王雙井”,該井水位比井旁水溝的溝底高,無論打多少井水,水位都不見下降,是村民的生命之源。相傳修完龍王廟後,有一白鬚老翁給村民託夢求水,並且指明廟前就有水源。次日,村民一挖,果然不到二尺深就見水了,這便是的龍王井。

南院井

南院井

子母井 大玉溝裏大水井,原來是一口小井,建於明代以前。據説,他與村裏的兩棵千年古槐樹歲數相當。這口井由何家所建,建在了去寺院的路上。因去寺院的香客太多,井水供不應求。於是,經何家族人合議後,決定改建這口井,在井周圍擴建,保留小井,成為能夠為如今的井中之井,香客們起名為“子母井”,何家也備受人們尊重了。“母子井”的直徑有4米左右,小井在水下面幾米深處,水多時看不到的

子母井 大玉溝裏大水井,原來是一口小井,建於明代以前。據説,他與村裏的兩棵千年古槐樹歲數相當。這口井由何家所建,建在了去寺院的路上。因去寺院的香客太多,井水供不應求。於是,經何家族人合議後,決定改建這口井,在井周圍擴建,保留小井,成為能夠為如今的井中之井,香客們起名為“子母井”,何家也備受人們尊重了。“母子井”的直徑有4米左右,小井在水下面幾米深處,水多時看不到的

燈場堰井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碣石村民在此走燈會,鄰村的村民都會到此觀賞,並飲用此井的水。還有兩眼井,據此50多米。

燈場堰井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碣石村民在此走燈會,鄰村的村民都會到此觀賞,並飲用此井的水。還有兩眼井,據此50多米。

官井 上世紀五十年代,本村遭遇旱情,家裏沒井的幾户村民到其他村民家打水不方便,便自發集資挖的公共用井,故此得名。

官井 上世紀五十年代,本村遭遇旱情,家裏沒井的幾户村民到其他村民家打水不方便,便自發集資挖的公共用井,故此得名。

忘記名字的井 村裏還有好多井,不再一一展示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來看看。

忘記名字的井 村裏還有好多井,不再一一展示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來看看。

和村裏的老人聊了會,現在村民用水都是機井的自來水,這些古井都已不用了,現在只是作為文化保留下來。

和村裏的老人聊了會,現在村民用水都是機井的自來水,這些古井都已不用了,現在只是作為文化保留下來。

全村有59個院落,其中四合院18個,三合院27個,二合院14個,這些民居建築大多為硬山屋頂,有着高高翹起的蠍子尾,玲瓏剔透的平草磚,線腳流暢的盤子以及多層瓦條等構件。精美的磚雕、木雕、彩繪裝飾和墨書題記在這裏也是隨處可見,散發出古樸深厚的文化氣韻

全村有59個院落,其中四合院18個,三合院27個,二合院14個,這些民居建築大多為硬山屋頂,有着高高翹起的蠍子尾,玲瓏剔透的平草磚,線腳流暢的盤子以及多層瓦條等構件。精美的磚雕、木雕、彩繪裝飾和墨書題記在這裏也是隨處可見,散發出古樸深厚的文化氣韻

炊煙升起,喜歡古村,就是因為這人間煙火氣。

炊煙升起,喜歡古村,就是因為這人間煙火氣。

到的早,偶爾會看到早起的村民

到的早,偶爾會看到早起的村民

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

房山的水峪村以石碾著名,在這裏看到很是親切。參看帖子: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10fefcec6e90e623/91382506-1.html

房山的水峪村以石碾著名,在這裏看到很是親切。參看帖子:https://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10fefcec6e90e623/91382506-1.html

這好像是一位畫家的四合院

這好像是一位畫家的四合院

門口的畫作

門口的畫作

時代烙印

時代烙印

有一處院落,門口牌子上寫着:蕭克指揮部。蕭克將軍作為挺進軍司令員曾經在這個院子裏住過,説明碣石村是抗戰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也是很重要的紅色歷史紀念地。

有一處院落,門口牌子上寫着:蕭克指揮部。蕭克將軍作為挺進軍司令員曾經在這個院子裏住過,説明碣石村是抗戰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也是很重要的紅色歷史紀念地。

河道彩繪石

河道彩繪石

河道里散落的石塊,歷經風雨洗禮,河水沖刷,如今變得圓潤而温和。有感於碣石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藝術家嘗試以繪畫的形式,用簡潔抽象的線條,詮釋碣石之美,禮讚碣石之韻,賦予平凡的石頭色彩與生命,同時為古老的村莊增添新的創意和活力。最有名的碣石六仙境,更是將碣石村“仙隱與市”和“人傑地靈”的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河道里散落的石塊,歷經風雨洗禮,河水沖刷,如今變得圓潤而温和。有感於碣石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藝術家嘗試以繪畫的形式,用簡潔抽象的線條,詮釋碣石之美,禮讚碣石之韻,賦予平凡的石頭色彩與生命,同時為古老的村莊增添新的創意和活力。最有名的碣石六仙境,更是將碣石村“仙隱與市”和“人傑地靈”的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龍王廟位於村東,坐東朝西,為三合院。有東房3間,南北房各三間。正點供奉泥塑龍王及雷公、雨師、風婆、電母,還有木雕的青龍、白龍、黑龍等神像。天旱時,人們把神像搬到村中,搭蓬供奉,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數百年來,龍王廟承載着村民們樸素的信仰。廟前不遠處為乾涸的河道,巨石散落其中,構成村中特殊的景觀。巨石河道兩旁生長着茂密的槐樹、核桃樹和杏樹。

龍王廟位於村東,坐東朝西,為三合院。有東房3間,南北房各三間。正點供奉泥塑龍王及雷公、雨師、風婆、電母,還有木雕的青龍、白龍、黑龍等神像。天旱時,人們把神像搬到村中,搭蓬供奉,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數百年來,龍王廟承載着村民們樸素的信仰。廟前不遠處為乾涸的河道,巨石散落其中,構成村中特殊的景觀。巨石河道兩旁生長着茂密的槐樹、核桃樹和杏樹。

龍王廟俯瞰

龍王廟俯瞰

滄桑

滄桑

多數村民進城發展,房子荒廢了

多數村民進城發展,房子荒廢了

這也應該是一家文化人,左邊的牆上寫着大篇的文字,可惜已模糊不清了

這也應該是一家文化人,左邊的牆上寫着大篇的文字,可惜已模糊不清了

經典的門樓

經典的門樓

這個是地主院,鎖着大門,好像成了一個建築展

這個是地主院,鎖着大門,好像成了一個建築展

定村槐

定村槐

碣石村內有兩棵參天古樹——“定村槐”和“二號槐”,樹齡皆逾千年。古槐樹是國家“一級古木”,已有上千年曆史,蔚然深秀,遮天蔽日,有“此二槐樹,千年也,乃村中之風水”的説法,是古村的珍寶。

碣石村內有兩棵參天古樹——“定村槐”和“二號槐”,樹齡皆逾千年。古槐樹是國家“一級古木”,已有上千年曆史,蔚然深秀,遮天蔽日,有“此二槐樹,千年也,乃村中之風水”的説法,是古村的珍寶。

相傳明末崇禎年間,天下大亂,又適逢大旱,古槐顯靈,化身為仙姑下凡扮成村婦賑濟災民,為拯救更多生靈,她把自己的樹葉變成糧食,村民們深感其恩,故以此槐作為“定村槐”。

相傳明末崇禎年間,天下大亂,又適逢大旱,古槐顯靈,化身為仙姑下凡扮成村婦賑濟災民,為拯救更多生靈,她把自己的樹葉變成糧食,村民們深感其恩,故以此槐作為“定村槐”。

因此村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禁止折兩棵古槐的樹枝,不準孩子們上樹掏鳥,不能驚動了仙家,否則要遭滅頂之災

因此村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禁止折兩棵古槐的樹枝,不準孩子們上樹掏鳥,不能驚動了仙家,否則要遭滅頂之災

此槐與“定村槐”並稱,取名為“二槐”。“二槐”有靈性。多年來數度遭狂風摧殘,卻不曾傷到村民分毫。

此槐與“定村槐”並稱,取名為“二槐”。“二槐”有靈性。多年來數度遭狂風摧殘,卻不曾傷到村民分毫。

1987年,古槐意外失火,村民協力將其撲滅,此槐非但沒有失去生命力,反而越來越茂盛。據此,神樹之説,得以佐證。

1987年,古槐意外失火,村民協力將其撲滅,此槐非但沒有失去生命力,反而越來越茂盛。據此,神樹之説,得以佐證。

村口的牌坊和關帝廟

村口的牌坊和關帝廟

路上的風光

路上的風光

日出時刻

日出時刻

一、出行路線 自駕:沿109國道西行至68公里處的青白口村,轉上西北方向的青楊路可達該村。 公交:在地鐵蘋果園站乘坐892路公交車在法城口站下車,轉乘M29路至終點可至碣石村。 二、食宿 碣石村着力開發民俗旅遊  ,共有民俗旅遊接待户9户;林業為主要產業,主要物產為杏核、核桃。建議夏秋季來住一晚上,讓孩子們接接地氣。 三、其他 隨着城鄉發展,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了,目前也只有僅有部分老人還在村裏居住,若干年後,這些古村落如何發展和保護還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