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本來是“六大名著”,你知道少了哪兩本嗎?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白話文通俗小説的一個巔峯時期,這一時期隨着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生產力比以往朝代壯大許多,這就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多餘的財力去聽書館消遣,聽説書先生講一些情節曲折的故事。
在明清兩代誕生的小説數不勝數,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些演義小説皆是成書於此階段,像是《楊家將》《薛家將》系列,記載旅途中奇聞怪事的小説《鏡花緣》,袁枚的志怪筆記《子不語》,還有我們的紀曉嵐紀大人也在退朝之餘,閒情逸致之下,寫了一本志怪小説《閲微草堂筆記》。
但要説起通俗小説的巔峯,那還要數其中最精華的那幾部小説,恐怕所有人都會脱口而出:那肯定是四大名著了。不錯,論起情節曲折,思想深刻,涉獵廣泛,文筆犀利的小説,除了四大名著外,其餘的作品恐怕無出其右。
譬如説《水滸傳》,裏面人物繁多,點出了崇尚俠義的主旨,雖然很多人對裏面的情節很有爭議,但無人敢反對它的藝術價值。再説想象力豐富的《西遊記》,以歷史上玄奘去往西天求習佛法的經歷為藍本,構思了一段神魔共舞的奇怪之旅,至今也頗受人喜歡。
另外的兩本小説,《三國演義》以層出不迭的爾虞我詐,奇謀異略出名,甚至傳説中很多現實中的軍人也要常從此書中學習兵法。還有成書最晚的《紅樓夢》,正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百二十回,在一個繁華富貴的大觀園中,娓娓道來一段虛幻離奇的故事,由當初的“珍珠如土金如鐵”,到最終的“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令人唏噓不已。
作為中國人,四大名著的故事相信不用別讓向大家詳述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再更早些時候,有一種説法更為盛行,所謂四大名著的説法並不完整,廣為大家尊崇的名著另有兩本,與前面介紹的四本小説合稱“六大名著”。
你們能猜到是哪幾本嗎?是神魔體小説的另一高峯《封神榜》嗎?或者有人會説第一奇書《金瓶梅》?統統不是。
這兩本小説分別就是吳敬梓的諷刺小説《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志怪小説《聊齋志異》。這兩本小説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研究明清通俗文學的專家眼中,他們的光芒比起現在所説的“四大名著”,那是毫不遜色的。
《儒林外史》成書於清代,大約乾隆十四年左右(1749年),全書五十六回,將幾個鮮明的人物通過一條科舉的主線串聯起來,描述對象通常都是封建時代,思想迂腐的秀才們,諷刺了封建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對世上人思想的侵蝕,圍繞着“功名富貴”這一主題,處在冷眼旁觀的角度,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對越發墮落的吏治和進行了批判和嘲諷。
書中人物的形象,以王冕,周進,嚴致和等人為代表,往往古板滑稽,刻畫栩栩如生,一方面對於那些沉溺於參與科考,取得榮華的人物羣體進行了貶低,另一方面又用讚揚的眼光,描繪了另一類崇尚真我,不為功名所累,心靈自由的人,對這些人的堅持自己的態度進行了頌揚。
小説中很多情節頗有教育意義,頗為世人傳誦,比如我們中學課本中所學的《范進中舉》就是節選於本書中。
另一本書《聊齋志異》,同樣成書於清朝,該書以幾百個光怪陸離的靈異小故事組成,不同故事之間往往沒有實質性聯繫。整本書在描述上頗引人深入,各個故事雖然短小精悍,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皆為佳作。
而把此書深度剖析,小説的主題並非只是記載了鬼怪的傳奇而已。書中寫妖魔鬼怪,仔細觀看實際上還是寫世間的人,實際上本書另有一定的寓言成分在裏,表達了蒲松齡厭惡人世,寧願寄身於鬼神世界當中,對封建禮教的現實世界進行了抨擊,讚頌那些反叛統治階級的束縛,勇敢追尋個人幸福的羣體。
縱觀明清兩代的小説著作,其實佳作遠不止四大名著或者六大名著所能概括的,説起諷刺小説,晚清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等同樣筆觸深刻,諷刺辛辣;前文提到的和聊齋志異同類型《子不語》等也有傳奇的故事在內;再有羅貫中的另一代表作,《三遂平妖傳》,或者《包公案》等,一樣情節離奇,讀起來津津有味。
然而評選四大名著的標準,僅憑藝術高度是不夠的,幾本書更是分別代表了各個領域內的小説最高造詣,否則你仔細看看,四大名著,或者六大名著是不是分別都是不同類型的呢?
上文的小説大多都已經和這些名著的題材重合了,並且在各自的類型內,思想高度,或者情節,文筆,想象力也頗為遜色。所以,六大名著的提出並不只是單單嘉獎在那個時代幾部優秀的小説而已,而是意圖通過這樣一些古代小説的代表作,折射出明清兩代通俗小説的輝煌。
怎麼樣?你對這些名著的評定認同嗎?你心中有沒有一份自己的六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