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免門票增收入”的辯證法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休閒

近兩年來,全國多地陸續推出景區門票減免活動以提振文旅消費。據報道,部分景區門票免費後,收入不降反升。目前,很多景區正在探索擺脱門票經濟,大力開發索道、攀巖、演藝、文創等二次消費產品。

過去,旅遊收入提升主要靠景區門票拉動。當觀光遊客量穩定增長,門票經濟便不會輕易萎縮,也正因如此,不少地區和景區長期抱守門票思維。而當前,一些景區在免費後“出圈”,收入不降反升,説明門票並不是景區發展的唯一“命脈”,“門票經濟”裏也有“辯證法”——門票上漲,經濟效益不一定增加,門票減免,反而可能給景區和城市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創造更大的綜合效益。

現實中,不乏這一現象的經典案例。西湖景區在2002年實施免門票政策,由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免費開放的5A級景區。結果證明,免費開放的西湖延長了遊客在杭州停留時間,由此產生的旅遊收入大大超過在門票上的“損失”。被人津津樂道的“241算法”解釋了這筆“賬”——每名遊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時,當地旅遊年綜合收入增加約100億元。如果能捨棄門票的“芝麻”,撿到經濟發展的“西瓜”,算全盤賬、長遠賬,這就是門票優惠產生拉動效應的秘訣所在。

有專業人士指出,門票收益已成為“夕陽產業”,這不僅源於旅遊業本身的發展規律,更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隨着消費加速升級,體現在旅遊業上,就是從簡單的觀光遊向更高層次的體驗遊轉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旅遊的需求類型更加多元,對旅遊體驗的層次性要求更高。可以説,靠門票收入創造旅遊收入紅利的時代已過去,引導遊客進行二次消費正成為市場發力點所在。

當然,要讓更多景區實行降價或免費遊覽,還需要考慮更多客觀因素,但不降反升的實證,恰恰説明市場為景區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對景區來説,應該趁此機會,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加快景區產品服務升級和多業態、多元化經營;從“單打獨鬥”向“全域聯動”轉變,融入全域旅遊整體佈局,實現共贏;從“管理挖掘”向“科技賦能”轉變,依靠科技信息賦能,最大限度降本增效。當越來越多的景區敞開免費大門,必然會引發“鯰魚效應”,更好釋放旅遊業的“乘數效應”。

作者:魏曉敏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