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兒,在記憶的深處悄悄綻放,那些面孔,在心靈某個角落漸漸清晰,那些歲月,隨着時光的流逝慢慢沉澱。而隨着時光的流逝,很多都已漸漸的淡忘,但有些人有些事,卻讓人永遠銘記於心,今天小編帶來的是:古代的“格格”和“公主”這兩個稱謂有何區別?看完總算明白了。
“格格”和“公主”這兩個稱謂,在清宮戲裏出現得次數最多,最簡單的區別在於格格是郡王的女兒,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地位不同。但其實,“格格”和“公主”這兩個詞並不是同一時期出現的,內涵在不同的朝代也大有不同。
先説“格格”。“格格”這個詞來源於滿語,是“小姐”的意思。所以,在滿人部落,“格格”一直就是用來尊稱對方女兒的。彼時,“格格”只能算作一個普通的詞,若不是身為滿族後裔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它恐怕永遠也沒有機會被冠上特別的意義。
可是,當滿人成為天下之主時,一切都變了模樣。比如最普通不過的詞語“格格”,就開始成為了階級分化的代名詞,只有大汗和貝勒的女兒才有資格被稱之為“格格”。此時,“格格”一詞開始正式作為稱謂,出現於社會。到了清太宗掌權的時候,由於他心心念唸的一直是入主中原,所以改革的力度比較大,且大多都沿襲糅雜了明朝的舊習。
於是,皇帝和貝勒的女兒開始有了不同的稱謂,前者被叫做“公主”,後者被稱為“格格”。後來,一直到清朝滅亡前,“格格”這個稱謂的含義在官方的界定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王宮貴胄的女兒,皇帝的女兒都被叫做是“公主”。只不過,每一代帝王都曾對“格格”這個封號做過改革,比如順治帝就將格格分成過和碩格格、多羅格格等五個不同的等級。
當然,除了以上所説的關於“格格”的正式官方界定,“格格”這個稱謂在非正式情況下,還有三個含義。一是指那些沒有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二是指一些地位高貴的女性,三是指親王位份比較低的妾。
再來説説“公主”。相比“格格”,“公主”這個稱謂出現的時間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諸侯都被叫做是“公”,天子嫁女兒又屢屢請他們去幫忙主婚,一來二去,天子的女兒便漸漸有了“公主”的別稱。但是,當時天子的女兒普遍都被稱之為“王姬”,“公主”一詞並沒有得到廣泛承認。一直到秦朝,“公主”一詞才正式得到官宣,只單指“君主的女兒”。到了漢朝,“公主”這個封號逐漸被完善,又開始有了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的區別,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妹,大長公主則指的是皇帝的姑媽。
至於“公主”,還是僅僅指皇帝的女兒,且這個界定,一直到清朝滅亡前都是如此。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朝代,公主的“封號”,也就是某某公主前面的“某某”是按不同的標準所封賜的。比如東漢時的公主前面一般冠的是縣名,晉朝時的公主則冠的是郡名,所以,前者又被稱之為“縣主”,後者則被叫做是“郡主”。
然而,到了隋唐,郡主又成了太子女兒的稱謂,縣主則成了親王女兒的稱謂。到了明清,親王的女兒成了郡主,郡王的女兒成了縣主,也是混亂得不行。好在,“公主”還是獨一份的稱謂,只單指皇帝的女兒。
至於“格格”和“公主”的區別,則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從出現的時間軸來看,一個早,一個遲“格格”出現於後金時期,“公主”最早出現於春秋,兩者相差了兩千多年。且前者輻射到的地域範圍極窄,主要在以滿族為代表的大清王朝,而“公主”卻是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封建時代。所以,“格格”和“公主”稱謂的第一個區別,在於出現時間的早晚。
二、從所處的階層來看,一個地位低,一個地位高
“格格”和“公主”稱謂的第二個區別,在於兩者所處階層的不同。前者由於是非掌權階級,所以地位較之後者比較低。古時封建王朝,階層地位代表一切,地位高的所佔有的社會資源必然是最多的,所以“公主”所能享受到的特權肯定是比“格格”要多得多的。但是,反過來説,地位高意味着身上擔負的責任重,揹負在身的枷鎖更重,所以,兩者的幸福度並不真的成正相關。
三、從包含的人羣來看,一個範圍寬,一個範圍窄受現在良莠不齊的電視劇影響,很多人都把“格格”和“公主”傻傻分不清楚,覺得二者都指的是皇帝的女兒。其實,相比“公主”單指皇帝的女兒,“格格”所要代指的人羣要廣得多。
它雖然大多時候指的是王宮貴胄的女兒,但在一般情況下,它還可以用來尊稱沒有封號但卻地位尊貴的女性。比如陪伴康熙多年的蘇麻喇姑,就因為地位尊貴,被稱之為“格格”。但乾隆皇帝在做皇子時所納的妾最低一級的妾室,也被稱之為“格格”。
所以,“格格”不一定單指的是誰的女兒,“公主”則只指天子的女兒,二者在內涵上都是千差萬別的。
總而言之,“格格”可以是好多人的女兒,“公主”則只能是天子的女兒。前者地位雖低一些,自由度卻大,後者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揹負的枷鎖卻一點也不輕。兩個稱謂雖千差萬別,但封建時代的女兒,結局大抵都是一樣不幸的。
感謝各位小哥哥小姐姐顏值這麼高還來看小編的文章,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想説的嗎?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下自己的想法。
注:內容已被證實真實性,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