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東坡最不正經的一句詩“一樹梨花壓海棠。”並不是人人都懂!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休閒

蘇東坡最不正經的一句詩:“一樹梨花壓海棠。”並不是人人都懂!“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句寫景詩嗎?蘇東坡:別太傻太天真!

善詩者,都是多情之人,詩友之間,也常常會相互戲謔取樂。比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正經起來不苟言笑,不正經起來,仿如稚童,能逗翻眾生。
傳説中,蘇東坡有個妹妹,名為蘇小妹,二人都善詩,兄妹倆的感情雖然非常好,但是,無聊時也會拿對方取樂。蘇小妹是才思敏捷的女中嬌娃,美中不足的是,額頭有些高,眼窩有些深,蘇東坡因此而調侃過才華不讓父兄的蘇小妹。詩人之間的調侃,當然得要有文藝範,蘇東坡也不例外,他就以小妹的形象,懟了妹妹一首打油詩: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這首打油詩以誇張之筆,極寫蘇小妹額頭之高(“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眼窩之深(“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因為額頭太高,人還在屋中大腦殼就先探出門了;因為眼窩太深,有淚也擦不淨。
這種拿他人的人體缺陷調侃,是不道德的。面對哥哥的毒舌,妹妹立即懟之以顏色,以牙還牙地回覆一首: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原來,相貌堂堂的蘇東坡,長相上也有不完美之處,那就是兩眼間的間距太寬,並且還生就一張長馬臉,所以,才給蘇小妹預留了攻擊點。
當然,這只是無聊文人的戲説,因為,蘇東坡根本就沒有妹妹,蘇小妹只是子虛烏有的杜撰人物。現實中的蘇東坡,也確實好拿朋友尋開心,比如佛印和尚,兩人之間就留下不少趣事。老黃今天不講這一僧一俗之間的鬥智鬥勇,而是給大家説説蘇東坡與他的另一個朋友之間的故事,這個朋友就是年長蘇東坡47歲的忘年交張先。

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公元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病逝,年八十八歲。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先的詩詞,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而作為情詞高手的張先,自身的風流韻事也不少。傳説張先年輕時, 與一小尼姑相好, 但庵中老尼十分嚴厲,把小尼姑關在池塘中一小島的閣樓上。為了相見, 每當夜深人靜,張先偷偷划船過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

後來,二人被迫分手,臨別時, 張先不勝眷戀,於是寫下《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以表達相思之情。其詞曰: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全詞采用白描的手法,從一個閨閣思婦的角度入手,表現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上闋寫情郎遠去、自己傷別的情景;直抒胸臆,突出伊人的離恨。下闋寫別後的寂寥處境及怨恨心態,表達了思婦念遠的痴情。全詞用語精妙,情真意切,悽婉深刻,極富感染力,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張詞中中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更是令後世文人推崇,歐陽修據此還給張先贈了個外號——“桃杏嫁東風”郎中。
子野(張先)《一從花令》一時盛傳,永叔(歐陽修)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聖都,謁永叔,聞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范公偁《過庭錄》)

如此熱愛生活的張老先生,在八十高齡之時,還興致勃勃地納了一房十八歲的年輕小妾。享受了納妾之歡的張先仍不忘顯擺,洞房之後,便即興賦詩一首,以表達其愉悦的心情: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張先的這首詩在朋友圈中很快就傳開了,蘇軾讀後,也即興和詩一首,來調侃一下他這位“老不正經”的忘年交: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蘇東坡用來戲謔老友張先“老牛吃嫩草”的,後來有人竟將其誤讀為“風景詩”,實為大謬。

有人説,蘇張的這兩首詩,也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一樹梨花壓海棠”其實是民間故事裏的一句詩,化用自元稹詩《白衣裳二首》的“一朵梨花壓象牀”,用來調侃老年丈夫娶年輕妻子。元稹《白衣裳二首》的第一首即為:“雨濕輕塵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悵閒看繡,一朵梨花壓象牀。
張先老年納妾,是確有其事的,並且不是八十歲時,而是八十五歲。張先老年得幸紅顏,還真興奮地賦詩抒情,只是,原詩並沒能流傳下來,宋代葉夢得的《石林詩話》裏收錄了張詩的兩句殘句:“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

而蘇東坡的和詩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詩即為《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錦裏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這一首半詩,較之“一樹梨花壓海棠”典雅多了,只是,因為都是寫詩調侃老年丈夫娶小妻,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典雅的原詩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間段子所取代,主人公也變成了名氣更大的蘇東坡與張先,張老先生也因此被後人又調侃了一把。
慢慢地,由於網絡的加入,故事便越傳越廣,很多人都誤以為真了,這是典型的“三人成虎”。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