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知識大全,手抄報、寫作文都用得到!建議收藏
二十四節氣裏面包含古人對大自然無窮的智慧,總結了各個節氣的氣候特點和主要農事活動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天和小語一起學習吧,不僅可以漲知識,辦手抄報、寫作文也都用的到哦!
24節氣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
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
24節氣介紹
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就是這個意思。古代春節就是立春這一天,民國時袁世凱頒令將春節定為農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開始計算。立春一般在陽曆的2月4日前後,正好趕上六九,民間又有“春大六九頭”的説法。立春那一刻,將羽毛放在用鋼釺插出的地洞上,羽毛會飛起來,表示地的陽氣上升了。立春之日人們還有吃春餅、咬蘿蔔的習俗。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主要是講天氣開始變暖了,“七九河開,八九雁來”。雨水一般在陽曆的2月19日前後,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語才説“春雨貴如油”。
《七絕·雨水》
【宋】劉辰翁
殆盡冬寒柳罩煙,薰風瑞氣滿山川。
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
“驚”指的是雷聲,“蟄”説的是冬眠的蟲獸,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裏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甦醒,出來活動。陽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在地下的小動物們,蟲卵孵化,萬物復甦。驚蟄時節肝陽之氣上升,故宜食梨。因為該節氣與“二月二龍抬頭”相近,在晉北地區還有吃麪條、吃粉條的習俗。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晝夜平分之意,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又稱“日中”、“日夜分”,自該日起將一天天晝長夜短。春暖花開,鶯飛草長,諺語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説。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樹的好時節。
《偷聲木蘭花.春分遇雨》
【五代】徐鉉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
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
焦人不過輕寒惱,問卜怕聽情未了。
許是今生,誤把前生草踏青。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陽曆4月5號前後。清明時節,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自唐代起,民間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風箏的習慣。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説。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有諺語“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穀雨在陽曆4月20日前後,這段時間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氣,提高免疫力。南方則在這一天上樹採茶。
《七言詩》
【清】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温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一般在陽曆5月5日前後。
《山中立夏用坐客韻》
【宋】文天祥
歸來泉石國,日月共溪翁。
夏氣重淵底,春光萬象中。
窮吟到雲黑,淡飲勝裙紅。
一陣絃聲好,人間解愠風。
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約在每年陽曆5月20日前後。小滿時吃些“苦苦菜”,可安心益氣。輕身耐老。
《小滿》
【宋】歐陽修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指有芒作物成熟、夏種大忙季節,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一般在陽曆6月6日前後,“芒種芒種,連收帶種”。
《梅雨五絕》
【宋】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驚,乘除卻賀芒種晴。
插秧先插蚤秈稻,少忍數旬蒸米成。
每年陽曆的6月21日前後,為夏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三庚才頭伏”。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語。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裏,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羣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一般在陽曆的7月7日前後,自該天開始數伏。伏是藏伏的意思,所以這個節令不宜長時間在外,避免流汗太多。民間多在這一天“曬伏”(曬福),把糧食、被褥拿出來暴曬一天。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遊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一般在陽曆7月23日前後,正處在中伏裏,高温和潮濕是其最大特點,人們喜靜厭動。飲食上,易多吃絲瓜、茄子和南瓜,姜也是驅寒的最佳食品(冬吃蘿蔔夏吃薑)。
《毒熱寄簡崔評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運金氣,荊揚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無行舟。
千室但掃地,閉關人事休。
老夫轉不樂,旅次兼百憂。
蝮蛇暮偃蹇,空牀難暗投。
炎宵惡明燭,況乃懷舊丘。
開襟仰內弟,執熱露白頭。
束帶負芒刺,接居成阻修。
何當清霜飛,會子臨江樓。
載聞大易義,諷興詩家流。
藴藉異時輩,檢身非苟求。
皇皇使臣體,信是德業優。
楚材擇杞梓,漢苑歸驊騮。
短章達我心,理為識者籌。
秋天的開始,也稱交秋,暑氣下降,涼氣上升。到了立秋,雖然偶爾還會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熱歸熱,沒有原來那麼潮了。立秋那一刻,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立秋多在陽曆8月8日前後,多數地方有吃西瓜“咬秋”的習俗。
《立秋》
【唐】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處,去也,就是暑氣消亡的意思。處暑一般在陽曆8月23日前後,此時。秋高氣爽,空氣乾燥,每有降雨,必感降温,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涼”。此時也正是春困秋乏的“秋乏”之時,宜早睡早起,加強鍛鍊;飲食上,防止秋燥,多吃時令水果;穿着上,宜“春捂秋凍”,特別不要讓肚臍着涼。
《處暑後風雨》
【宋】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陽曆的9月7日左右,氣温下降,天氣轉涼,早上草木上開始有了白白的露水。此時節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乾、大便幹、皮膚乾等症狀,應常食潤燥之物。應遵守“白露身不露”的古訓,防止心血管疾病、哮喘病、鼻炎和支氣管炎的復發。江浙一帶在白露時節有釀製米酒的習慣。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和春分一樣,晝夜平分之意,自該日起,一天天夜長晝短,因為陽氣漸小,也不再打雷了。秋分在每年的9月22日前後,是北方種植冬小麥的好時節:“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當時”。在全世界各地,人們也習慣在這一天玩“豎蛋”遊戲。
《中秋對月》
【唐】李頻
秋分一夜停,陰魄最晶熒。
好是生滄海,徐看歷杳冥。
層空疑洗色,萬怪想潛形。
他夕無相類,晨雞不可聽。
相對於白露而言,此時早上的露水因為天氣寒冷已經開始變為凝霜,這一天一般在陽曆的10月8日前後,是播種的最後季節,也是登山賞紅葉的開始時間。因天氣驟冷,它也是心腦血管病的多發時節,有“多事之秋”的稱謂。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唐】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含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地面上散熱很多,温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霜,形成漂亮的“樹掛”或“草掛”。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峯期,應多食栗子、葡萄和冬瓜。
《謫居》
【唐】白居易
面瘦頭斑四十四,遠謫江州為郡吏。
逢時棄置從不才,未老衰羸為何事。
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11月7日前後。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日作》
【宋】陸游
室小財容膝,牆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我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温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小雪多在陽曆11月22日前後,此時節,外面寒冷,屋內燥熱,大家要當心“上火”。小雪還是冬儲白菜的季節。
《小雪日戲題絕句》
【唐】張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
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
通常在每年陽曆的12月7日前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藏”字上下功夫。
《大雪》
【南宋】陸游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
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
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羈立馬怯晨興。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俗稱“冬節”,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前後,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陰陽二氣轉換之日,又稱一陽生之日。北方留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
陽曆1月6日前後,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温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温低於小寒的。進入小寒,人們就可以做春節的準備活動了:“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強飯食猶寒,隱几蕭條帶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裏,愁看直北是長安。
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約在陽曆1月20日前後,風大,低温,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着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尾,也是冬季即將結束之季,隱隱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
《題浮光丘家山寺》
【宋】王之道
古寺鐘鳴漏向殘,馬嘶人起束徵鞍。
曈曚半弄陰晴日,栗烈初迎小大寒。
溪水斷流寒凍合,野田飛燒曉霜乾。
嗟予老踏浮光路,陟岵懷親眼欲酸。
二十四節氣民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此民謠是為便於記憶以名稱規律編成,前四句是從每個節氣中各取一個字按次序組成的歌訣,是整個節氣歌的主體,後四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時間規律。即上半年的節氣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二十四節氣歌
西園梅放立春先,雲鎮霄光雨水連。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清明時放風箏好,穀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小暑白羅衫着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翡翠園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小寒高卧邯鄲夢,捧雪飄空交大寒。
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雨水:雨水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墒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
驚蟄:驚蟄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甦醒來,冬麥鎮壓來保墒,耕地耙耘種春麥。
春分: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
穀雨: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遲延,家燕歸來淌頭水,苗圃枝接耕果園。
立夏:立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風要管好。
小滿:小滿温和春意濃,防治蚜蟲麥稈蠅,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絨剪毛防冷風。
芒種:芒種雨少氣温高,玉米間苗和定苗,糜谷蕎麥搶墒種,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雜去劣選好種,消雹增雨乾熱風,玉米追肥防粘蟲。
小暑: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
大暑:大暑大熱暴雨增,複種秋菜緊防洪,測預報稻瘟病,深水護秧防低温。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變金,苗圃芽接摘樹心。
處暑:處暑伏盡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糧菜後期勤管理,冬麥整地備種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稻曬田收葵花,早熟蘋果忙採摘。
小學語文 二十四節氣/ 標籤▐
小學語文/綜合整理▐
小語/ 編輯▐
同步課程指導,經典內容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