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末第一才子張岱,迷倒無數女人;有趣,才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休閒

他騎最駿的馬,穿最鮮亮的衣服,吃最珍貴的美食,玩最精緻的燈;品最清冽的泉,泡最醇美的茶,彈最古樸的琴,聽最熱鬧的戲,賞最絢爛的煙火……可他也經歷炮火隆隆的戰爭,散盡一世家產,棲身於荒林山野,忍受最貧苦困頓的生活。他説自己一事無成,可現代女作家章詒和卻説:“若生明清,只嫁張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晚明奇才張岱,繁華如夢的傳奇人生。
張岱出生於政治積弱不振,文化高度繁榮的明朝萬曆年間。
他祖上四代望族,富貴顯赫。
年輕的張岱像極了《紅樓夢》中大觀園裏的賈寶玉,滿眼世間繁華,一段天然痴性。
情深成癖
張岱這樣形容自己的年少紈絝:
“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
萬丈紅塵令他如此着迷,生活千面讓他愛到極致。
他喜歡吃,便對全國各地特產如數家珍,不時鮮不吃,不精緻烹調不吃。
他説食品不添加鹽和醋就五味俱全的,只有毛蚶
(蛤類的一種)
和河蟹。
於是每年一到十月份,張岱就和兄弟朋友成立蟹會,一起煮蟹,還必定要佐以肥臘鴨、牛乳酪。
他覺得乳酪被商人販賣後氣味早就失去,於是自己養了一頭奶牛,自己擠奶製作乳酪。
還對製作方法珍而藏之,即使父子也不肯輕易傳授。
生活中近乎無聊的瑣碎細節,到了張岱這裏,總是別有況味,花樣百出。
好看的皮囊難免相看兩厭,有趣的靈魂卻久處不厭。
張岱的身邊時常圍繞着一羣志趣相投的專家朋友,他為一起寫詩的朋友建立“楓社”;也建立“絲社”以琴會友;還給玩家們建過“鬥雞社”“讀史社”……
而張岱的影響力不止在友人之間。
張岱十八歲那年,路過斑竹庵,意外發現一口如秋月霜空的井水,旁邊所書“禊泉”二字頗有王羲之神韻。
張岱以此水泡茶,得無窮茶香。
這件事被人知道後,迅速擴散。
這口曾經無人問津的井水忽然門庭若市。
每天都有人到禊泉打水,有人開起了禊泉茶館;有人專程將禊泉裝到瓦甕裏售賣;有人以禊泉送給上司。
越中布政司
(紹興地方官)
董方伯擔心禊泉供不應求,只好將它鎖了起來。
因為張岱,這口昔日隱於庵廟的小井,名聲竟然大過會稽陶溪泉、蕭山北幹泉、杭州虎跑泉。
不同的水到了張岱嘴裏,輕易就能分辨滋味。
他愛水,主要是為了能品上好的茶。
他自己發明製作了一種茶,因泡開後“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被他戲稱為“蘭雪”。
這款“蘭雪茶”,在四五年後,已身價奇高。越中附庸風雅之徒再不喝別的名貴茶,只喝蘭雪茶。
生活風雅的張岱還會寫戲,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喬坐衙》,開演當天,萬人空巷。
張岱活得如此浪漫自在,似乎從來沒有什麼能夠侷限他雄渾的才華和滿腔的熱忱。
全情投入到生活中每一個當下,造就了他半生的精彩絕倫。
情真近痴
張岱有一句名言: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張岱痴愛世間種種成癖,皆因情深之故。
對大千世界情深,對三千繁華情深。
在張岱許多放浪形骸無所顧忌的瞬間,都讓人看到他出於濁世而不染的真性情。
崇禎二年,三十三歲的張岱,北上路過北固山,在江口停船靠岸時,只見月光傾瀉於水中,江波澎湃,霧氣蒸騰,天水一白。
此處正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率八千士兵力抗金人,鏖戰八日終將金人逐退過江之地。
張岱不由得心中驚喜,他衝入隱於林間的金山寺。
點亮燈火,穿上戲服,就在這深夜寂靜的寺廟裏,唱起了韓世忠戰金山、長江大戰諸般戲劇。
鑼鼓喧囂,響徹天際。
整個金山寺的僧人都跑了出來,他們目瞪口呆、或歡笑、或哈欠,沒有一個人敢詢問究竟發生了什麼。
直到快要天亮,張岱興盡,渡江而去。
金山寺的僧人一路追到山腳下,久久目送張岱,不知是人、是怪、還是鬼。
世間還有比張岱更加癲狂而浪漫之人嗎?
著名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評價他:
“在張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耀目,審美乃是人間至真。在精神的世界一如舞台生活,神明的無情操弄和人的螳臂當車之間並無明顯區別。
我們所稱的真實世界,只不過是人神各顯本事,各盡本分的交會之處而已。
張岱一生都在探尋這種片刻。”
三年後的臘月,張岱住在西湖畔的房舍。
大雪連下三日,湖中行人、飛鳥聲音俱絕。
在落雪紛飛的深夜,張岱撐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那晚的雪景平生難見: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了亭上,竟已有兩人鋪氈而坐,奴僕正在温酒。
這兩人居然是從金陵過來,張岱與他們共飲三碗才告辭。
下船時,張岱聽見船伕喃喃説:
“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庸碌塵世多是非,唯有痴人醉紅塵。
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能夠沉醉於物外,可以活得如此飄逸。
浮生若夢,一世至情
《紅樓夢》裏的小紅,曾在大觀園表面仍然風光無限時説過:
“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
張岱在這花花世界裏風流倜儻的玩味過,卻也終究體會到曲終人散的淒涼。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
戰亂之下,國破家亡,張岱的安逸生活永遠被打破,他所珍愛的親朋好友全都流離失散。
四十八歲的張岱,忽然迎來生活上驚天動地的轉變。
他不得不散盡家產,於兵禍連綿中輾轉躲避于山廟之間,最終成為隱居山中的亡國逸民。
他形容自己:
“披髮入山,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
過去暢遊人間受盡追捧的富貴公子,有朝一日竟落得如此境況。
而不久之後,往昔一起品戲賞燈的好友祁彪佳沉池殉國,張岱的心情更是跌落谷底。
他屢屢想自絕於人世,寫過自輓詩
(哀悼自己死亡的詩)
,也給自己寫了墓誌銘。
可每每想到死,又“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
張岱對世間的眷戀,在於他還能以文字對抗時間,以文字留住過往,以文字修復輝煌。
於是他將心中對於浩瀚歲月的深情,化為一部部煌煌歷史鉅著,《石匱書》《史闕》等等;
將對天地萬物人世百態的種種深情,錄成百科全書《夜航船》;
又將他對於繁華往昔的種種熱切回憶,寫作回憶小品文《陶庵夢憶》和散文集《西湖尋夢》……
那些浪跡天涯、享盡富貴的歲月,和四處流浪、受盡苦難的日子,豐富了張岱的生活體驗。
讓他能感他人所不能感,寫他人所不能寫。
這些書寫照亮了亂世顛沛的暗夜,也照亮了張岱的如夢浮生。
悠悠歲月、碌碌凡塵最終也報以他同樣的深情,他終被譽為“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一代史學家”“晚明小品集大成者”……
張岱此生,一如他曾鍾愛的煙火,演繹盡璀璨與蒼涼。
曾經絢爛到極致,也終歸於寂寞。
但不要忘記,轉瞬即逝的煙火,自有照耀整個夜空的明媚與響徹天地的力量。
有傾情生活的歲月可回首,往事便不會如煙。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有情之人自瀟灑。
張岱幼年讀書三萬卷,被譽為“神童”,年輕時愛鮮衣駿馬,曾舉辦比蘭亭雅集還盛大的聚會,七百多人宴飲遊樂;愛任性縱情,深夜乘船過寺廟卻要上岸唱一曲,引得和尚驚疑是人是鬼。
卻不曾想,這樣風流不羈的天才,在一夕之間,國破家亡。明亡後,張岱拒不仕清,屏跡深山,但依然擋不住他以筆遊戲人間,正好將胸中學問彙總在一起,
寫就了這本“明代小百科”《夜航船》
全書共20個大類,125個小類,4248個文化常識。
或嚴肅,或幽默,或正經,或玩笑,中國文人所能接觸到的全部知識結構幾乎都包含在這本《夜航船》裏了。
且一度塵封了300年,一直到了20世紀60年代,一位江南富賈偶翻家中藏書,才得以重現,從此震驚文壇。
和有趣的靈魂相逢吧,從這本《夜航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