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屯溪花山石窟,4000平方米的人工山洞,究竟有何用處?
在安徽省境內的黃山腳下,人們在屯溪區東郊的新安江畔看到這裏有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這片區域被人們稱為花山,相傳,這花山因古人不知藉助了何種能力開鑿而成的怪石窟而聞名,或者説,這裏是傳説中的上古祭壇!人們是如何從這大山深處找到它的呢?
這還要從2001年10月説起,那天當地村民跑到花山清除水裏的淤泥時,看到了驚人的一幕,映入眼前的畫面告訴他,這淤泥之下真的別有洞天!他清楚地看到了幾十個石窟,注意,這些石窟並非我們常説的天然溶洞,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這裏的石壁上有着整齊且異常清晰的人工鑿痕。
當村民將這件事告訴眾人的時候,專家們也聞風趕來,在他們的幫助下,這個由36個大小石窟組成的巨大石窟才得以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走進這裏,在場人員無不感嘆石窟內的空間奇大無比,另外還有着十分怪異的結構,這讓專家們感到不安,因為他們深知,黃山市的古稱是徽州,但在當地龐大的文字資料庫中,人們從未看到過有關花山謎窟的記錄!人們不禁開始猜疑,這花山謎窟恐怕是歷史上廢棄的皇陵,還有人説這應該是外星人的傑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讓人捉摸不透的是,花山謎窟的作用是什麼?至今未知專家們給出的只是猜想,或者説這些説法均沒有任何史蹟可考究。它的存在讓人一頭霧水,這就是被譽為“北緯30度神秘線上的第九大奇觀”花山石窟,目前這個石窟羣裏可供參觀的石窟有2號窟和35號窟。從2號窟中,我們能看到,這裏的石壁上有着天然形成的秋色,從圖中的民居來看,人們能明顯辨識出這是徽派建築的風格;
進入35號窟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驚人的地下宮殿,從統計的數據來看,這裏的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有26根周長約10米的異形石柱,它們在這裏頂天立地的樣子看上去十分霸氣,環繞整個大殿的有36間石房,這些石房中面積最小的僅為2平方米;當初人們找到這個石窟的時候,在人們剛想上打算前打探一番的時候,人們從方才開的口子裏,發現石窟裏黑壓壓得很是滲人,這讓工作人員們莫名感到後背發涼,定睛一看,人們才看清,這黑漆漆的畫面原來是成千上萬只蝙蝠所致,在見到光的那一刻,它們從洞口飛快的逃竄了出去。
這讓地質學家更加好奇了,他們的研究結果指出,這個石窟裏的鐘乳石,它們的成長年齡都在1700年以上。這麼看來的話,眼前這個由人工開鑿的巨大石窟,它出現的年代最晚不會超過晉朝,但人們還是無法得知花山石窟開鑿的具體時間。專家們看到的是古窟之內既沒有生活用品,也不存在光源設施,這讓人們十分好奇,當年的開鑿人員是如何在這裏採光的?關於花山石窟的説法目前有十多種,比方説,石窟屯兵説、徽商屯鹽説、殺人塢説和方臘洞説等等。
部分考古學家覺得,這個石窟是漢代諸侯的墓地。因為從相關記載來看,漢代的諸侯王在去世後,大多會選擇開山為陵,從而花費很大的代價建造自己的萬年安眠之地。雖説花山謎窟的開鑿規模確實很符合這一點,但是這個石窟看起來又和帝王陵墓有所不同,比方説,古人修建皇陵,首先要符合的一點就是隱秘性。
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在這裏修建帝王陵墓是一件很不嚴謹的事;再者,縱觀徽州大地,這片區域在歷史上,並非漢代皇陵所在之處,如果説這是諸侯王陵,其規模有限地過於誇張,這導致現在比較主流的兩種説法是,花山謎窟是屯兵時的駐地或是作為彈藥庫使用。這就要提到越王勾踐伐吳,一些人認為這就是當年,越王勾踐滅吳的秘密戰備基地,《史記》有記載指出,伐吳的越軍數量約為49000人,這些人當年全在外接受着秘密的訓練。
從《新安志》上的記載來看,東漢時期,強悍的孫權,為了剷除黟、歙等地的山越人,曾派了他手下的名將賀齊屯兵於溪水之上,後來這新安江上游的這片水域就被人們命名為“屯溪”。這似乎是在説花山謎窟的存在是為賀齊屯兵或是儲備兵器彈藥的地方。這麼看來,屯兵説需要追溯到三國時期,但屯兵説也存在不少破綻,比方説,作為軍事設施,人們在修建石窟的時候,一定會將進去的那條道設置的彎彎曲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利於防守,而我們看到的這個石窟卻顯得十分寬敞,並且沒有任何防禦工事,最重要的是這個石窟只有一個出口,這一點明顯犯了兵家大忌。
徽商屯鹽説大致是説,這裏是因人們需要屯放鹽等大量的貨物特意開鑿的。我們知道,古時候,徽商的足跡可以説是遍及天下,在清朝的時候,徽商稱雄我國商界500多年,還有着有“無徽不成鎮”等説法;從歷史因素上來看,古徽州對外的運輸渠道只有新安江,所以説這裏的石窟恐怕就是那些徽商們的倉庫。
還有一種説法叫做,功能轉化説,這個説法指出,我們看到的這些石窟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經過一批又一批的人不斷開鑿而來,最初它的作用可能只是採石,到了後來,人們又將它拿來當做避難、屯兵或是儲糧。這種假説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的確能夠解釋同一石窟中存在的石紋鑿痕不同、花紋圖案也有所不同的現象。但總的來説,現在存在的每種説法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同時也都有着無法自圓其説得硬傷。
以上這些就是這期的全部內容了,感謝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