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表現手法知識點精細彙編
表現手法常見的種類:
1.從結構上分:開門見山 承上啓下 卒章顯志 點面結合 懸念 伏筆 呼應 線索
(1)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入正題,不拐彎抹角。切入點獨特,視角新穎,總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交代要素,營造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有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表明了作者最難忘的是父親的背影。
(2)承上啓下:用詞語,句子或段落銜接過渡。
表達效果:結構嚴謹,渾然一體,前後呼應,轉移話題,連接事件,轉換場景,銜接緊密,上下連貫。
(3)卒章顯志:在文章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就叫卒章顯志,也叫“篇末點題”,“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題、中心。“卒”為完畢。恰當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亦作“卒章見志”,很常見的一種寫作方法,一般地説,幾乎在所有文體中均有應用,在散文中使用較多,卒章顯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筆、照應:
a伏筆,實際上是一種交待,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發展做鋪墊。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埋下伏筆後,後邊一定要有照應。
如《故鄉》中,“我”剛回到故鄉時,母親説“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是一處伏筆,它不僅點明瞭閏土和“我”的關係,而且暗示“我”將要與閏土見面,使後面閏土的出場十分自然。
b照應,是文章前後內容上的關照呼應。方式主要有與伏筆照應、與開頭或題目照應、反覆照應等。照應得好,可使文章結構嚴謹細密,主題更加鮮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寫“背影”,三次寫“流淚”,反覆照應,感情抒發一次次更加強烈,滾滾熱淚既表達了兒子的情感,又襯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這篇文章是情與淚的結晶。
(5)線索:時間,空間,人物,事物。事物內在聯繫,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體的脈絡,使文章結構緊湊,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2.從手法上看:聯想、象徵、鋪墊、渲染、抑揚、對比、襯托、烘托、託物言志 、以小見大、虛實結合
(1)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2)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用象徵手法構思全文,賦予高傲飛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驅者的象徵意義,使作品意義更深遠。
(3)鋪墊: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現之前,對環境、情緒、氣氛等所做的描寫,藉以造成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藝術效果。它可以顯示情節發展的必然性,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説服力,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注。
如《故鄉》開頭對故鄉荒涼景象的描寫,為下面楊二嫂和閏土的出場做了鋪墊。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裏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着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4)烘托:烘托是用別的事物,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來突出,它其實是一種側面描寫。
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悽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5)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
例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對事物進行正面描寫鋪敍,追求筆墨酣暢,痛快淋漓。
(6)襯托:是指用事物劍相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作為陪襯突出主體事物。“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a正襯是指用事物之間相似的特點和條件來襯托主體事物。
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b反襯是指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主體事物,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説的就是這個意思。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
(7)對比: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a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刻畫性格。
如契訶夫的《變色龍》,寫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一隻狗咬傷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態度在頃刻間變了四次,反覆再三,前後判若兩人。這裏通過主人公自己前後不同態度的對比,鮮明地刻畫了“變色龍”的性格。
如《范進中舉》中胡屠户對范進中舉前後態度的對比。
b運用對比手法,描摹景物,抒發感情。
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邊描寫了百草園景色,這是一片生機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躍然紙上,這裏的景物描寫與充滿枯燥乏味氣息的“三味書屋”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對“三味書屋”的厭倦、煩惱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
(8)抑揚:“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抑揚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想要達到對所描寫對象的褒揚,先指出其缺點或不足,從而使所描寫對象的長處顯得尤為突出。也可以相反來做。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也叫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之分。用“抑揚”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閲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欲揚先抑”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想寫冬天時能在百草園捕鳥,突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欲揚,於是就先寫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就先抑,從而使所要褒揚的百草園顯得更為有趣。
抑揚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鋪直敍,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兩相對照,形成起伏之勢,突出喜歡、讚揚或批評、諷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形象更加鮮明。
(9)託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10)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題,親切感人,且具有社會意義。以小見大中的“小”,是描寫的焦點,它既是寫作創意的濃縮和生髮,也是寫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因為它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
(11)虛實結合: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説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
如“又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把無形的愁化作實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寫作中,抒情而不直寫情,繪景而不止寫景,借景抒情,情以景興,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藴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附1:渲染、烘托、襯托、對比的區別
一、用法的區分
1.渲染:通過(環境)景物描寫來渲染氣氛。從正面着筆。
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俯仰間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鬱悲哀的基調。
2.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從側面着筆。(只寫側面一面)
如:樂府詩《陌上桑》裏最後八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梢頭。耕者忘其耕,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從觀看者的神態來襯托羅敷的美,這比正面進行直接描寫節省筆墨,更具有藝術魅力。
很多時候渲染烘托合説,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詩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過景物(意境)來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們説,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鈴》,起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送別的環境,點出離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作者濃墨重彩,通過這些景物描寫,極力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內心的離愁別恨。
3.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寫兩面,但是是為了突出其中一面)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托詩人飄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絕妙之處就在於用蟬噪、鳥鳴作反襯,把深山密林中那種幽靜宜人的意境表現出來。
4.對比:對舉的雙方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另外的結論。
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總 結:
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着筆,由此言此;後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託”彼。
烘托和襯托,“烘托”是通過別的事物把想要表達的事物寫出來,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這與“襯托”不同,因為“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寫。“襯托”是用類似的、相關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
對比和襯托,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對比常用於論述,而襯托常用於描寫)
二、範疇區分
渲染、烘托、襯托屬於寫作手法,而對比既屬於寫作手法,也屬於修辭手法。
附2:伏筆與鋪墊的區別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説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説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3.從筆墨上看: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在分析記敍性作品中,經常會遇到伏筆和鋪墊,如何區別開伏筆與鋪墊呢?
所謂伏筆,就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着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
(1)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醖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
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
從鋪墊的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捱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序曲是懸念鋪墊。
使用伏筆應注意:a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b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c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附3:聯想和想象的區別
什麼是聯想呢?
我們先來看《世説新語》中一個故事:東晉著名的政治家謝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飯,窗外紛紛揚揚下起了雪,這麼大的雪南國還是少見的,孩子們都瞪在眼睛向外看着。謝安乘機問道:“你們看這飄飄的雪花象什麼?”他的侄子謝朗説:“撒鹽空中差可擬。”他的侄女謝道韞説:“未若柳絮因風起。”這裏謝朗把飄飄而落的雪花比作鹽粒,謝道韞則把它比作柳絮。無論是鹽粒還是柳絮,都是他們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
這就是聯想。所謂聯想,是人們在觀察的基礎上,由當前的某一事物回憶起或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思維活動。
那麼,謝朗與謝道韞的聯想哪一個更好一些呢?相信很多同學都感覺到了,沉甸甸的鹽粒除了形狀顏色與雪花相似以外,再無共同之處,謝朗的聯想非常之一般。而 “柳絮因風起”則傳神地描繪出了雪花輕柔飛旋之狀,輕靈而美麗,謝道韞的聯想的確深刻獨到。
所以説聯想人皆有之,但深度、廣度、強度、層次很不一樣,人們對生活感悟力的不同決定了這一點。
當代著名作家秦牧曾説:“聯想的構成,在某一點上如同電路,有了電路,電才能通過,知識貧乏,線路就不能暢通了。”這就指出了聯想的另一個要點:知識的積累。
什麼是想象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個例子:
我這樣設想自己的將來:在一個遠離塵囂的海灣,我能擁有一座只要能抵擋住海風的小屋,裏面只要有一張牀、一張桌子和一張凳子,以及在我寫累了到海邊散步時,能拾到有人從海的那一邊寄給我的漂瓶,裏面盛着只要能使我不至餓死的食物。等到我感到自己太老的時候,我便悄悄地來到黃昏的海灘,默默地將自己在這裏寫下的文字裝進漂瓶,寄給遠方的不知哪一個朋友。然後,我就輕輕地躺下,靜靜地等待晚來的潮汐將我帶走,不留一絲痕跡……(程士慶《二十歲的坦白》)
上文中,作者通過想象,為自己的生命設想了一個美麗的結局。
想象就是人們在感知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過去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人的創造力中最寶貴的品質。想象力越豐富活躍,所受的限制越小,對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精感體驗就越強烈,審美體驗就越豐富,創造力就越大。作文需要創造思維,創造思維的核心是想象力。不只科幻式虛構故事的想象作文需要想象力,寫其它類型的作文也需要想象力的加入。
很多同學的作文只是羅列大而空的情節,只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語彙,無生動鮮明的形象,無豐富具體的細節,內容乾癟,文章缺少深度,語文缺少活力。探究其原因,許多是大家在觀察和寫作時沒能充分地展開自己的想象力。 高爾基説“想象和推測可以補充事實的鏈條中不足的還沒有發現環節。”寫作中充分運用想象,有利於拓展寫作思路,使我們“看”得更廣遠、更深細,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飛揚,使普通的形象耐人尋味,使文章富感染力、表現力。
欣賞: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獨自飲酒,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詩中作者通過奇特的想象,用與月共醉的“熱鬧”把心中的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
附4:託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別
1.託物言志: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敍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
舉例:
植物:梅蘭竹菊
動物:馬—自強不息、奮鬥不止 鴻鵠—志存高遠
事物:寶劍--為國效忠,保家衞國
《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託物言志,通過讚美石灰,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2.借景抒情:藉助景物或客觀事物來抒發感情的表現手法,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2)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處處啼。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借景抒情)
作者通過描寫戀花飛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嬌鶯抒發了對大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3.託物言志與借景抒情二者相同點:
都是間接抒情,不同於直抒胸臆。他們藉助敍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 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於被人理解和接受。
4.託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不同點:
(1)託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託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 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3)託物言志一般只圍繞一個事物來寫(寫該事物的特點和遭遇) ,借景抒情會寫到多個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