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暗沙為何前有“曾母”二字?是因曾母曾是這座大島的島主夫人
最近納土納羣島這個地方不斷地閃現入人們的眼球,這個羣島在哪裏?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這裏我們講一講。
納土納羣島是我國南海南端的一個羣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由27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達2110平方公里,是一個面積相當大的羣島,比我國南海中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陸域面積加起來都要大得多,我國澳門的面積才不過32.8平方公里,納土納羣島相當於64個澳門的面積了。
這個羣島上生活着9萬人,大部分生活在最大的島嶼大納土納島上,這片島嶼的海拔大都在100米以上,在南海的島嶼中非常少見,其中大納土納島的最高海拔達到了960米,算是海島中相當高的山峯了,因此基本不用擔心這些島嶼會被海水淹沒,相反,這些島嶼上的土石隨着風化和水流侵蝕作用脱落到海里,反倒能增加海域的面積。
納土納羣島非常靠近赤道,其緯度和曾母暗沙差不多,兩者在同一緯度上的距離不足400公里。這座羣島也是從馬六甲海峽和爪哇海進入南海的必經之路,如果説進入南海就是登堂入室,那麼,納土納羣島就像是進門時的屏風,從南部地區進入南海首先就會來到納土納羣島附近,因此它也是一座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羣島。
目前這座羣島的名義上歸印度尼西亞管轄,然而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它卻是曾經屬於我國的。自宋代時起,納土納羣島就已被作為中國與外國的海域分界,船隻到了納土納羣島即進入中國之境,漁民常稱之為鍋蓋嶼,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期,納土納羣島時稱“漲海”為“石塘”,又稱“漲海崎頭”、“石塘嶼”、大納土納島稱“極大崎頭”或“萬生石塘”。鄭和船隊曾將其作為海上驛站,並在上面建有大量營房和生活設施,並專門派遣了大量人員值守,毫無疑問,這個時期的納土納羣島就是我國的領土。
在鄭和六次下西洋以及之後我國的一些官方和民間的出海事件中,納土納羣島都是船隊和漁民的中轉站、驛站、休息地等,船隊會在此補充資源,比如加淡水、加工海產品、換洗、檢修等,很多人也留在了島嶼上生活,這些人中有木工、篾工,還有雕工、畫工、漆工等,人數不下萬人,而且都是年輕後生,所以人們才將此地稱為“萬生石塘嶼”,而且此地還作為我國南疆的重要標誌被記載於世界著名史圖《鄭和航海圖》上,所以此地曾經是我國明朝領土的事實是不容辯駁的。
1433年後,人們稱“萬生石塘嶼”為“安不納島”。明宣宗皇帝着以曾沅芳為代表的一干船工帶着皇帝手諭及各自家眷在島上住了下來,作為我國南疆屏障,這個時候得曾沅芳就是納土納羣島的島主,而且由於距離我國大陸比較遠,當時的政策是凡住留該島的,都永遠不用納賦税。史料記載曾沅芳的妻子活到了90多歲,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婦人被大家尊稱為“曾母”,並以朝廷派遣官員的名義和明朝政府通聯,正是因為她的原因,納土納羣島西部的一組島嶼被叫住“曾母西羣島(印尼稱‘亞南巴斯羣島’)”,將而南部的一組島嶼也稱為“曾母南羣島(印尼稱‘淡美蘭羣島’)”,東部的曾母暗沙也是以其名字命名的。也就是説包括曾母暗沙在內的這片島嶼的原本命名,都是因曾母曾是納土納羣島的島主夫人的緣故。
若從鄭和時代算起,可以發現我國對該島實際控制和管理了200年左右,之後荷蘭人侵佔了該島,並且執行了一系列的去漢化措施,強化其殖民統治。“安不納島”也被改名為“安波納島”,後來又將其改為“納土納島”。
1601年,荷蘭殖民者佔領了爪哇和雅加達等地,建立東印度總部,納土納羣島也在其殖民地中,到1942年時,日本海軍在望加錫海峽打敗美、澳、荷海空聯軍統治了印尼,納土納羣島,又為日本所佔領,後來日本戰敗,荷蘭又想重回東南亞搞殖民統治,但東南亞諸國不答應,荷蘭就將納土納羣島交給了印尼。
納土納羣島上原住民本以曾氏居多,直到解放後,一些曾氏後裔仍保留着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雕刻得非常精緻的象牙胸牌,上面有“萬生嶼,安不納”、“宣宗癸丑年”等字樣,中間是一立體島嶼,中下部是水紋,另一面則刻着從沅芳公沅字輩開始的20個家譜老派字,這個胸牌保留着鄭和下西洋之後的數百年間我國在納土納羣島上的一代代居民駐島留守的生活痕跡。
另外還有一段時期必須得交代一下,就是在荷蘭殖民者佔領納土納羣島之前,我國廣東潮州人張傑緒曾經在納土納羣島上建立過一個王國,並且自任國王,以南華公司的名義在南陽各島嶼間做生意。
1935年,我國將納土納羣島定名為安波那暗礁,1947年後又定名安波沙洲,上世紀80年代時,納土納羣島上大約有2萬人,華人佔八成以上,如今仍然佔着一半以上的比例份額,據新加坡媒體過去的報道,這一羣島上的華人一直希望獨立建國,但一直被印尼武力憚壓。近幾十年來這裏被探測到巨量的油氣資源,印尼國家石油公司與美國艾克森石油公司合作,在納土納島上開採石油與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