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在玻璃中的倒影
故宮600年引起各方關注,轟轟烈烈的高潮剛過,最近天壇600年的消息又鋪天蓋地而來。況且今天是冬至,舊時皇帝要在冬至日去天壇祭天。所以,天壇又成了熱門話題。
故宮、天壇都是代表中國的經典元素,其中藴含着無窮的文化奧秘。就拿天壇來説,似乎提起天壇,大家就覺得很“懂”,不就是皇家祭天的場所嗎?沒錯是沒錯,但細究起來,裏面學問可就多了去。
無論是天壇的建築還是歷史文化等,都還有很多內容少為人知,有些甚至是基本“常識”。
今天“我是衚衕”就借冬至、以及天壇建成600年這樣的契機,為大家梳理幾條你可能還不知道的天壇,有些也可能是大家的誤區。
天壇建築羣
誤區一,故宮比天壇大
從旅遊的角度來説,大家常會反映故宮太大了,認真看的話,幾天都逛不完。而天壇則只是幾座主要建築而已。所以在一般人看來,肯定是故宮大於天壇。
其實錯了。天壇與故宮都是600歲高齡,但其佔地面積達273萬平方米,足足是故宮的4倍!
有人可能會説,這不算數,天壇那麼大面積多是樹啊園林啊,核心建築的確比故宮少多了。但豈知中國建築之博大精深,儘管那些種樹的地方像“空”的,其實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空曠的佈局,恰好形成一種浩蕩的感覺,營造出了“天宇”之大的意象。
這個理解,可以從國畫上有所啓發,那些“空”的留白,其實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壇內古柏參天
誤區二,天壇本初就是祭天的
咦?天壇祭天難道是誤區?其實,瞭解天壇的建成史就知道了答案:
在明朝初年,祭天和祭地的場所是不分開的。所以祈年殿最初的樣子,是個下壇上屋的方形大殿,叫大祀殿,合祀天、地。從清朝嘉靖皇帝開始,將天和地分開祭祀,修建地壇,天壇也才被稱為天壇。
所以,本初的天壇天地都祭,後來才分出了地壇。
天壇與“天”
誤區三,天壇最重要的建築是祈年殿
在很多人眼中,天壇和祈年殿幾乎是“同義詞”,因為一説天壇,就會想到祈年殿,而祈年殿也常用作天壇的象徵,時間久了,眾人就會認為天壇最重要的建築就是祈年殿了。
其實,祈年殿位於的是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而皇帝至天壇祭天的地點是在圜丘。圜丘最上層中央有個凸起的圓石,叫做天心石。皇帝就在這裏祭天,意思是“億兆影從”,有“億兆”百姓跟從。
圜丘是皇帝祭天之所
誤區四,天壇建在正南中軸線上
儘管大家知道天壇的方位,仍有一些人意識中天壇應當是建在中軸線上,畢竟北京城的重要建築都是佈局在中軸線上的。其實非也。
天壇有嚴格的中軸線,但並非建在北京中軸線上
天壇的選址是非常講究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南為陽,北為陰;東為陽,西為陰。因此,天壇選址在北京中軸線偏東30度,就是東南方的至陽位。這跟四合院的院門都要開在東南角而不是正南,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壇建築與遠處的北京CBD
誤區五,祈年殿跟過年有關
祈年殿,因為有一個“年”字,所以可能會被誤認為與過年有關。其實不然。要想説清楚這個事,就得從“年”字的來歷説起。
“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週期了。所以祈年殿所祈的“年”,是與穀物相關的意思,所以上文介紹中講到祈年殿位於的是祈谷壇。這個你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當然,關於“年”,後來演變中逐漸成了一種“年獸”,所以過年時人們都要放鞭炮、貼春聯,以期驅趕年獸。這跟穀物已沒有關係了。
祈年殿的“年”與穀物相關
誤區六,七星石就是七塊石頭
一般遊覽天壇,就是看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這些主要建築。其他一些附屬建築,其實也都有價值,像七星石就是其中一個。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間的鎮石,迄今已470餘年。傳説明代建都北京時明成祖(朱棣)想尋找一祭天場所,一天夜裏,他夢見天門大開,北斗七星落於此地,於是在此建天壇祀天。這個傳説説明了天壇落址的由來。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一道士説這裏太空曠,不利於皇位和皇壽,就設七石鎮在這裏,寓意泰山七峯。。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為了表明滿族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乾隆皇帝詔令於東北方向增設一小石,寓意華夏一家、江山一統。所以,七星石,其實是七大一小共八塊石頭。
天壇裏的傳統文化奧妙無窮
天壇還有大量隱藏的秘密,不為普通人所知。所以,借天壇600年,大家不妨抽空去天壇“研究性”地去做些探訪,也許還能發現更多有趣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