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愛東湖行不足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的名句,抒發了詩人對杭州西湖碧波、楊柳、白堤等風景如畫、遊人忘歸的讚美之情!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近年來,隨着生態的修復,鄉村的振興,傳統村落的保護等成效凸顯,遊客的目光已經從風景名勝轉向傳統古樸、美麗自然的鄉村。
東湖村為何也有
白居易筆下“西湖”的魅力,
讓遊客遊興不盡、樂而忘歸?
東湖村
這裏有數百年曆史、閩西南建築特色、風格迥異的20多座古民居羣。東湖的古民居羣大都依山而建,分佈在羣山環抱的蓮花狀村落中。保存較好的主要有福滿堂、仁怡堂、仁和堂、仁興堂、積善堂、敬承堂、餘慶堂、民國小學等;建築面積幾百平方米至幾千平方米不等;以土木四合院式建築為主,院落的前後邊坡大都以石塊壘起,建築歷史100—400年不等;建築工藝精湛,窗花斗拱、雕樑畫棟、飛檐翹角、泥塑彩繪等,餘慶堂、仁興堂還保存大量的清代壁畫;大多古民居都有導水石槽,它是東湖古民居的又一大特色,既防止房屋周圍滲水,又經久耐用,是當地先民房屋建築的一項創造。村落的古道都是石頭鋪築,如今已凹凸不平、磨光錚亮,印記着滄桑歲月;村東的一座有數百年曆史的石拱“東湖橋”,承載着東湖村500多年曆史,橋下的溪水流淌訴説着東湖今昔變遷。東湖村的古民居以“仁”“福””慶”“善”“敬”等取名,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寄語子孫為人傳業的期望。
這裏有崇文重教的厚重文化底藴。明末清初時期,東湖村的先輩跋山涉水到漳州一帶經商,賺到錢拿回村裏購田建房置業、培育子孫成才,如今我們才能看到一批保存較好的古民居羣。祟文重教英才出:在溪南鎮下林村的“南州書院”,我們可以看到東湖村的張清標武舉人以及“兄弟登科”等史蹟;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裏人才輩出引人矚目。“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短”,我們從東湖村張氏的家訓中,可以窺見東湖村的先輩、先賢是如何重視耕讀文化與為人處世,遊人在遊覽中也許會獲得一些感悟與啓迪。
東湖村不僅可以讓遊客飽覽美麗的自然景觀,領略到古民居羣的濃濃鄉愁,感受到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藴,還可以讓遊客薰陶紅色基因。這裏留下了紅四軍第二、三縱隊駐足的史蹟,這裏留下了東湖村先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犧牲與貢獻的精神!
風光綺麗、滿目青翠的自然景色,展示着東湖古村落的美麗動人;歷史悠久、建築古色的古民居,承載着東湖古村落的滄桑歲月;崇文重教、禮義忠孝的民風,彰顯着東湖古村落的厚重文化……
醉愛東湖行不足,樂上心田再相逢。
東湖古村落的秀美景色、厚重人文,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與嚮往,成為康養的網紅打卡地。村民看到了這一商機,先後在小溪旁和半山腰興建了兩處民宿,生意十分火爆。
嘗一嘗東湖米粉之韌勁,
聽一聽鳥歡蟬鳴之聲音,
感受一下公雞報曉之晨味,
定會愜意萬千,
更深地體驗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的東湖古村落醉美意境……
龍巖全媒體新聞中心、閩西日報新媒體中心出品
作者:陳壽南 文/圖
編輯:賴莉蓉
檢查:羅愛萍
審核:蔡添高
監製:林琳
版權歸閩西日報社所有,轉載時請註明“來源:閩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