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志航
那年夏天,我們乘坐快艇從宜昌出發,穿過西陵峽,越過香溪,停泊在秭歸縣城東門的三閭屈原故里。時間正是五月端陽,一踏上這塊浸透着《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等諸多詩作的土地,一條文脈貫古今,我的眼睛在這裏搜索楚文化發源地和詩人的蹤影,腦海裏浮現出兩千多年前發生在這兒的故事。
沿着石階而上,只見兩旁花柱林立,氣球高懸,上面寫着“屈原的故鄉”“中國的端午”。大門處,一條象徵着中國的金黃飛龍騰空躍起,一段在東,一段在西,十分壯觀。
我站在高處眺望,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極具古典建築風格,聽導遊講這裏也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名“石頭城”。我引頸瞭望,一處高大的牌坊矗立前方,上書“屈原故里”四字,那字跡龍跳虎卧,嶽峙淵停,一看便知是郭沫若的手跡。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着“楚大夫屈原故里”“漢昭王嬙故里”。我躬身細看,石碑讚頌屈原“義持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厲貪”。撫今追昔,警示今人,它仍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啊!
新建的屈原祠比原歸州的擴大近三倍,包括主體建築、山門、廣場、南北古城門、碑林、紀念館。整體建築氣勢磅礴,聳立在橘樹叢中。屈原祠前,一尊青銅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讓我肅然起敬!瞧,屈原瘦骨嶙峋,面孔清瘦,目光黯然,眉宇間充滿焦慮、痛苦,鬍鬚飄動着憤懣、抗爭,他堅持理想,堅持操守,保持節操,殉於理想,這是他留給後世的偉大精神遺產。
我彷彿看見,汨羅江邊,煙霧重重,他站在江邊,單薄的身軀,沉重的嘆息,披着黑暗,望斷天涯,仰天長嘯,淚流滿面。傾然間,只聽一聲“轟隆”!他憤然跳入江中,江水翻滾着、咆哮着、憤怒着,浩浩蕩蕩流入長江……
我彷彿聽見,屈原的姊妹們聞訊趕來,大聲呼喚:“子歸!子歸!”希望屈原魂歸故里。有人説,“秭歸”這個地名也是因諧音而得名。
屈原的縱身一跳,引來中國人“歲以五月五致祭”,這裏名勝古蹟和傳説甚多,如香爐坪、照井石、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我隨着遊人在“八景”中穿梭,只感到偉哉壯哉!登上鳳凰山,三峽大壩盡收眼底,葛洲壩煙波浩渺,閘下巨瀑傾瀉,場面宏偉壯觀,我想,熱愛祖國的屈原如果看到這些,他會吟詩作賦北窗裏。我登上用石頭壘砌的千善橋,看到身着古裝的秭歸姑娘們手舞黃絲巾載歌載舞,楚國的後裔們用隆重的紀念形式,熱烈慶祝“文化遺產日”,他們用紀念晚會、龍舟賽、愛國歌曲大家唱、屈原精神文化論壇、端午詩會等活動,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站在鳳凰山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蒼翠欲滴,大江東去浪淘盡,搖櫓、拉縴的號子響徹雲霄,五月五艾蒿菖蒲飄香,雄黃酒塗抹陽剛,男子漢競渡龍舟,劈風斬浪顯身手,舞蛟龍念屈子,香袋粽子寄予屈原,呼喚屈原魂歸故里。身處此時此地此景,我心中翻滾着那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