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忠:城市山水畫的新格局
沈舜安出身於美術世家,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開始中國畫的學習。他先後拜了好幾個老師,都是畫山水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漸漸走上繪畫道路。他還有一段去北京訪學的經歷,從而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和空間,為探求中國畫創新之路又紮實地朝前邁了一步。
在西方,繪畫的分類一般是人物、肖像、風景、靜物等,不會用“山水”這一名詞稱謂。而中國畫的分科,是山水、花鳥、人物,山水是大科。中國畫把“山水”當作風景畫,這樣就把風景的外延拓展了,而且還融入了詩情畫意。山水到了今天,發展很快,圖式也多,什麼都可入畫。我們可以看到歷屆全國美展上的山水畫,那些作品借鑑、融合西方的有之,創造圖式的有之,傳統改良者有之。在某種意義上,也為我們中國畫的創新帶來了很多啓發。
山水畫在中國是有傳統的。傳統的山水技法從筆、墨入手,包括皴、擦、勾、染,講究線條、韻味等;還有一種是比較概念的模式,舉例説構圖吧,畫面上的山頭或左、或右,水口或高或低,大同小異。沈舜安的山水亦是從傳統技法走來的,那種山頭、水口的格局,已經可以任他隨意安放。然而他不斷開拓進取,尋找自己新的思路。這幾年,他畫了大江大河、城市新貌、建築等一批大畫,題材也一反傳統的山山水水。我以為,這已超越了傳統的山水,它是一種景觀描寫,一種城市新貌的表現,也是他一種對祖國日新月異建設的歌頌。我把這些洋溢着創作熱情的作品稱之為“城市山水”。
其實,這個稱謂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也出現過一批描繪城市的“山水”。然而沈舜安的“城市山水”與他們不同:第一,作品尺寸大。他的許多創作可以説是巨幅的,繪製難以駕馭,而他卻能在高二三米、寬五六米的畫紙上,整體地表現出自己的想法;第二是題材的當代性。他所畫的洋山深水港、浦江兩岸等,正是我們時代需要的繪畫表現;第三,由於表現對象的跨越,作品擺脱了傳統山水的常用概念。
沈舜安還畫了大量的速寫,大多數畫的是街道、建築,場面大、刻畫細,一幅速寫需要的時間在一二小時以上。這些速寫形象組合嚴謹,線條縝密,情景交融。他的速寫,或許是作為一種繪畫訓練,或許是讓速寫成為開闢新天地的前站,或許是為自己所要創作大畫時所作的素材準備。我們因此看到速寫與創作的關係。
沈舜安的城市山水是一種新的理念,他的作品改變了慣看的漁樵江渚,秋月春風的視覺形象,營造了山水新的氣象;也可以説他在“城市山水”中,用超越傳統的“皴”“勾”“染”重新組織線條的運用,表達了對於景觀的真正理解。
對於繪畫來説,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畫。沈舜安的“城市山水”並不模仿古人,也不模仿自然,而是將自然之境排列組合,在另一層意義上把“如畫江山”變成為“江山如畫”。也許,這就是他“搜盡奇峯打草稿”後的創造。
繪畫和烹調很相像,自然景物是原材料,具體的畫法是烹飪技法,或紅燒或清蒸,而繪畫的各種味道,又像是調料的添加。於烹煮而言,原材料的新鮮至關重要,有了這一點,以後的各樣燒製,調料添加就會生出很多種味道。沈舜安的速寫汲取的是自然的原材料,而後燴、燒、蒸、煮的是一桌“城市山水”的饕餮大餐。(黃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