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彝族阿都高腔之鄉”“彝族口弦之鄉”“彝族銀飾之鄉”“彝族朵洛荷之鄉”的美稱。火把節已是布拖縣一張靚麗的名片。
那高亢的阿都高腔、飄逸的阿都風情、令人心醉的朵洛荷,都讓人對這片神秘的土地充滿了嚮往。
布拖火把節是“中國十大民俗節日”之一,布拖“朵洛荷”已有2000多年曆史,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布拖“千人朵洛荷”“十萬火把”獲得世界紀錄之最,是布拖縣近年來創建的文明進步的里程碑。
布拖屬於亞熱帶滇北高原氣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氣温10.1℃,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是避暑康養勝地。
年年火把節,天天新布拖。2019年7月19日到22日,“火把原鄉·燃情阿都”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在火把節發源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舉行。
盛會以“感恩奮進、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主題,由“1+2+5”組成,“1”是以“奮進新時代”為主線,“2”是以“攜手齊攻堅”為主線,“5”是以“文聚內動力”為主線,5類文化展示展演活動精彩紛呈。
在本次布拖火把節上,共有22萬羣眾和外地遊客現場體驗了各項活動;共有上百家企業深度參與,布拖縣總計簽約項目39個,投資額達3億多元;新華社、四川日報、涼山日報、涼山廣播電視台等媒體深度參與宣傳報道。
2018年7月20日,布拖旨在更好地傳承弘揚彝族阿都傳統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彝族阿都文化品牌,促進布拖文化旅遊、政治經濟全面加快發展,“千人朵洛荷”“十萬火把”挑戰世界紀錄,扛旗世界紀錄認證師當場宣佈:挑戰成功。這是布拖、涼山文化發展史上精彩的一頁。
2019年“火把原鄉·燃情阿都”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再現這一盛況。這是布拖歷年火把節最盛大、最隆重、最生態的一次。
火把節,打造出世界知名、涼山文旅最響亮的名片
布拖縣的旅遊開發始於2003年。2004年接待遊客17.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25萬元;2018年全縣接待遊客54.8萬人次,增長3.1%;實現旅遊收入1.18億元;2019年創新“1+2+5”模式舉辦彝族火把節,累計接待遊客17.2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89.4萬元。
布拖縣的核心旅遊產品以彝族火把文化旅遊品牌為代表,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最具特色,豐富多彩,時至今日,打造出世界知名、涼山文旅最響亮的名片,形成帶動現在影響未來的產業優勢。
布拖火把節是“中國十大民俗節日”之一,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布拖民風古樸純厚,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每年七月,縣上都要舉辦以彝族選美、鬥牛、鬥羊、賽馬等為主要內容的彝族火把節,身着節目盛裝的彝族人民,在火裏歡呼、在火裏跳躍、在火裏歌舞,展示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彝族文化,這裏的火把節因古樸、原始而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被人們稱作火把之鄉。彝族年等為核心的彝族阿都特色文化在民間保留較為完整,以口弦、朵洛荷、銀飾、阿都高腔等民族文化入選國家級、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俗傳統文化傳統活動在涼山彝區影響巨大。
布拖“朵洛荷”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每年的火把節期間,彝族火把隊、彝族羊皮蓑衣隊、彝族尖哈帕隊、彝族皮鼓隊、彝族丹紅扎尼隊、彝族藍白擦爾瓦隊、彝族朵洛荷隊、彝族口弦隊、彝族銀飾隊、彝族白披氈隊、彝族創新服飾隊……非遺展演驚豔世界。
布拖的民俗風情引人入勝,選美、口弦、阿都高腔比賽等傳統民俗活動魅力十足。選美根據選手的服飾展示、才藝表演、組合表演、知識問答等環節評選出彝族美女和俊男,分別冠以“索瑪”和“鷹”的稱號。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弦是涼山彝族流傳最廣泛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小巧的樂器。口弦選手一決高下,為觀眾奉上“如聽仙樂耳暫明”的天籟之音。阿都高腔是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彝人京劇”之美譽,具有字清、腔純、音高,大小腔互襯、剛柔相映等明顯特徵。全縣12名阿都高腔選手輪番登場,一展歌喉,曲調高亢悠長,唱腔優美,節拍自由,韻味濃厚,很具感染力。
傳統民俗競技比賽看點也很多,摔跤被譽為“彝族體育之花”,具有悠久的歷史。全縣選手參加摔跤比賽。摔跤場裏,人聲鼎沸,裏三層外三層擠滿了觀眾。摔跤手身形矯健,動作敏鋭,不斷試探着對方,突然發起猛烈進攻、僵持、抱摔。比賽過程扣人心絃,現場觀眾驚呼聲雷動。爬杆比賽,賽場中間立一根高約15米、砍掉枝葉的白樺樹。參賽選手需徒手爬樹,只有爬上杆頂摘得頂上系的紅布,才能成為比賽的冠軍。賽馬場上,騎手們鉚足了勁,拉着馬繮奮力追逐,馬蹄聲和賽道旁觀眾的加油歡呼聲交織在一起,響徹了整個賽場。全縣參賽公黃牛、公羊和一批公雞,也分別展開刺激而有趣的鬥牛、鬥羊、鬥雞比賽。
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現實生活與時俱進。扶貧精品舞台劇《火源·都格》由西昌學院藝術學院知名彝文化專家擔綱,用原創劇本、原創音樂、原創舞美,精心打造了一台反映彝族人民戰天鬥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品劇目。該劇以“幸福之源”為主題,分別由反映彝族人民自力更生的《生命之火》、艱苦奮鬥的《文明之火》、感恩奮進的《幸福之火》三大篇章組成。
“都格啦”篝火晚會,場內三堆象徵“天”“地”“人”的大火堆和場外代表春、夏、秋、冬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9堆篝火同時點燃。數萬人圍着火堆一起跳達體舞,並參加火把遊行。與此同時,全縣30個鄉鎮,190個行政村,村村寨寨,火把齊燃,場面十分壯觀。
火把節,通過豐富多彩的傳統彝族表演,全方位展示布拖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搭建布拖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打造布拖“高原明珠、火把之鄉、康養之地、綠色布拖”的城市名片,進一步增強布拖人民羣眾的文化自信,不斷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堅定脱貧攻堅的決心信心。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振了高質量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新信心;闡發了彝族優秀文化,取得了文化扶貧的新成績;豐富了羣眾文化生活,滿足了羣眾精神生活的新期待;促進了民族大團結,凝聚了攻城拔寨的新動力;優化了發展環境,擴大了布拖開放合作新成果;錘鍊了幹部隊伍,創造了抓落實的布拖新速度。
樂安濕地美越冬候鳥來四川第二大黑鸛最出名
“藍天白雲落碧水,遊人疑是天宮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候鳥騰空飛起,茂密的蘆葦隨風搖曳。樂安濕地,位於布拖縣西溪河片區樂安鄉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是四川省境內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保護區的總面積為21358.9公頃,位居全省第二。
樂安濕地彝語稱為“依莫火爾”,意為水草豐盛的地方,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候鳥成羣,隨處可見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羣結隊的景象,是濕地風光旅遊、觀鳥的好地方。
當地人回憶説,以前,每當天矇矇亮的時候,鳥兒的歡叫聲就此起彼伏,吵醒了睡夢中的人,如果成千上萬的鳥兒同時被驚飛,天空就黑壓壓的,像一片烏雲遮住了濕地上空的陽光,人們眼花繚亂,鳥兒落在水草上時,就像一張巨大的黑網罩在了水草上,猶如蓋上了一牀棉被一樣,為此,形成了“鳥飛遮雲日,鳥落蓋水草”一説。
樂安濕地,位於布拖縣西溪河片區樂安鄉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是四川省境內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是全省第二大高原濕地,面積僅次於若爾蓋高原濕地。樂安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候鳥成羣,隨處可見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羣結隊的景象,是濕地風光旅遊、觀鳥的好地方。樂安濕地又稱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21358.9公頃,是目前已發現的四川省唯一的黑鸛種羣越冬地,棲息着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亮、活動敏捷、性情機警、背部通黑、嘴腳紅色、腹部白色大型涉禽——黑鸛。
除了黑鸛,樂安濕地內野生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調查表明,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33目91科357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扭角羚、林麝等7種,有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鬣羚、黑熊、獐子、鸚鵡、巖燕、錦雞等34種。濕地裏鳥類的品種也很多,有黑鸛、大雁、赤麻鴨、綠頭鴨、蒼鷺、天鵝、丹頂鶴等。
除了優美的風景可供觀賞,這裏的民族風情更濃郁。樂安濕地更是分佈着11個彝族傳統文化保存完好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傳統的民風民俗,走進樂安,能讓你領略最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
對口幫扶布拖縣脱貧攻堅的江油市委市政府與布拖縣縣委縣政府議定,打造“高原明珠、火把之鄉、避暑勝地、綠色布拖”,在瓦溝村高水平規劃建設彝家樂和部分旅遊接待設施,供遊客遊憩,領略濕地風光,感受淳樸彝風。自2016年9月開始,打造樂安濕地各工程項目已陸續落地實施,2017年10月完成有火把廣場、停車場、度假木屋、遊客服務中心、親水棧道、燒烤區、餐飲等配套設施一期建設,隨着度假酒店、登山步道等配套設施的二期旅遊富民增收改擴建工程項目逐步建成並投入運營,極大方便遊客領略樂安盛景和布拖彝族風情。
今年深秋以來,布拖的樂安濕地迎來了大批越冬的候鳥,眼下已是候鳥最多的時候。樂安濕地位於樂安鄉境內,保護區面積21358.9公頃,位居全省第二,是四川省境內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四川省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種羣越冬地。
布拖樂安濕地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鳥類品種很多,有黑鸛、大雁、赤麻鴨、綠頭鴨、蒼鷺、天鵝、丹頂鶴等。
近年來,布拖縣生態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成為鳥類的天堂,濕地裏的鳥兒逐年在遞增,今年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樂安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隨處可見候鳥成羣、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羣結隊的景象。
最具彝族阿都文化特色
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豐富資源
脱貧攻堅時期,是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深化文化旅遊改革的攻堅時期,更是實現“生態美、文化強、百姓富”的機遇期。文化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將為布拖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注入社會經濟發展新動力,豐富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增加就業創業機會和實現精準脱貧的重要載體。
布拖縣旅遊資源得到初步開發,編制了《樂安濕地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和《布拖縣旅遊發展規劃(2014—2030)》。縣域金沙江大峽谷、烏科高原風光、吉留秀原始森林、樂安濕地等景區得到初步開發。
布拖民風古樸,風俗獨特,火把文化濃郁而受到世人關注。白天,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爬杆、摔跤、選美等傳統節目爭先亮相;夜晚,萬把火把點亮似火龍出山,在暮色中游動、翻騰。布拖彝族服飾文化豐富多彩,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蘇尼畢摩文化原始古樸,婚喪嫁娶等民俗保留完整,還有最具彝族阿都文化特色的民間文藝、民族歌舞、器樂等,為布拖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布拖文化旅遊產品得到初步梳理,原生態火把節、彝族年、彝族漆器手工藝製品、彝族銀飾手工技藝、彝族阿都高腔、彝族口弦、彝族蘇尼舞、畢摩文化、彝族飲食文化、嘎鍋彝族新寨、彝族噶庫甘爾等文旅產業發展得到重視。朵洛荷、口絃音樂和彝族銀飾民間手工技藝等彝族特色文化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文化下鄉活動全覆蓋推進。放映公益電影2287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不斷加強。受邀參加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暨江油“一帶一路”李白文化節並贏得一致好評。
旅遊景區規劃初步成形。布拖火把節保護利用設施、鄉(鎮)火把場改擴建等項目開工建設。烏科高原萬畝索瑪花海旅遊景區、補洛火把風情廣場等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
來源:涼山日報
投稿、爆料
長
按
解
鎖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