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腮無肉不可交”都聽過,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比如説,一個人的情緒、願望、性格以及氣質等等,都可以從他本人的面部表現出來。正因如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已經總結了一套通過觀摩人的長相、聲音、氣色等特質來識人的相術理論基礎。

在《左傳·周書》中就初步出現了相術和相士的相關記載,到了隋唐以後,我國相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譬如説,在新舊《唐書》中,就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相士,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袁天罡,據説其相面之術天下無能出其右,以至於任何人見識之後都難以置信。

談論及此,筆者只想説,古人在識人之時早已經總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其中,很多民間流傳的俗語便是從這些理論中延伸發展出來的。譬如説,“兩腮無肉可交”這句話。

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很明顯,這就是古人數千年來一種固有的認知,他們認為兩腮無肉的人,是不值得深交的。

一、兩腮無肉不可交

“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想來大家也能夠理解。簡單的來説,便是古人認為一個人若是兩腮無肉,那他非常有可能是一個陰險小人,而這樣的人,則是不適合交朋友的。

咋一看,這就不是我們常説的以貌取人嘛!沒錯,在古人的認知中確實有這樣固有的觀念。而兩腮無肉通常還有其他比較類似的詞語,比如説像尖嘴猴腮這樣的詞語。這個詞語想來大家也經常在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中看到過,很明顯這是一個貶義詞。

倘若在文學作品中對一個人用尖嘴猴腮來形容的話,那麼這個人在大家的認知中,便是那種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的小人形象了。那尖嘴猴腮又是什麼樣子呢?很明顯在古人的認知裏,就是兩腮無肉的人。由此看來,古人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會“以貌取人”。

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提出質疑,説古人單憑兩腮無肉就判斷不可交的話,太過武斷了一點。如此説來倒也沒錯,因為一個人是否是謙謙君子,確實不能從表面來判斷,但同樣的,也不能直接否定這句話,畢竟,兩腮無肉和尖嘴猴腮這樣詞語除了面容刻畫的意思之外,還帶有一定的氣質判斷在裏面。

換句話説,古人認為一個人的長相若是兩腮無肉的話,那麼即便對方不是奸詐小人,也必定不是適合做朋友的人。事實上,除此之外,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説得更“過分”,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那麼,後面一句俗語説的是什麼呢?

“兩腮無肉不可交”後面接下來便是“臉上橫肉為兇者”。其意思跟前一句相類似,也都是帶有貶義色彩的一種認知觀念。

二、臉上橫肉為兇者

“臉上橫肉為兇者”這一句跟前面一句意思很類似,相信大家都能大致猜出其中的意思。用古人的話來説,意思就是一個人若是滿臉橫肉的樣子,那麼此人的面相是比較兇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人臉上長滿橫肉的話,那此人就是性格暴虐,不可招惹的那種人。

如此一來,可能很多人會為“滿臉橫肉”的人叫屈。認為古人的這句説法太不恰當了,難道就因為臉上長滿了“肥肉”以至於每個胖子都是“兇相畢露”之人嗎?實際上,古人所説的“滿臉橫肉”並非是因肥胖而導致的滿臉“肥肉”,而是因身材魁梧壯碩而導致的滿臉“肌肉”。

簡單的來説,古人並不認為臉上肉多的胖子是面相兇惡之人,而是認為臉部肌肉發達的人帶有一些常人不具有的“兇相”。比如説,《三國演義》當中的張翼德,此人便是一臉橫肉的形象。同樣的,此人也是性格暴虐,面相兇惡的代表。

倘若張翼德站在一個普通人面前,就算不動任何聲色,也同樣能將一般人嚇得大氣都不敢喘。由此可知,“臉上橫肉為兇者”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滿臉橫肉的人都帶有兇相,而且看起來都不好惹。

由此看來,雖然這句話比前面一句説得更過分,但其刻畫描述卻是比前一句更“精確”一點。

説到這裏,有些人不免會好奇,為何古人會產生“兩腮無肉不可交,臉上橫肉為兇者”這樣的認知觀念?

事實上,這樣的認知觀念多半就是在古代相術基礎上結合一些歷史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三、古人面相的認知觀念

在古人的相術認知中,通常以眉清目秀、明眸皓齒等詞語形容一個人的福祿善美之處。因此,若是要反着來形容的話,必然會選擇一些帶有貶義的詞語。這一點在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尤為突出。

譬如説,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要構建一個小偷的形象,倘若花費大量筆墨的話,顯然不太合適。那麼如何將其刻畫出來呢?想來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尖嘴猴腮、獐頭鼠目、賊眉鼠眼等詞語來進行描述。

像《水滸傳》中的鼓上騷時遷,此人因小偷的身份,在施耐庵的筆下便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的形象。如此一來,讀者看到這個小偷時,腦海中自然會浮現一個猥瑣的小偷形象。

久而久之,小偷這樣帶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形象就慢慢被固化了。但凡人們一提到小偷,就下意識的會在“腦補”出來一個尖嘴猴腮的人物形象。

比如説,《三國演義》當中的忠義代表——關羽。數千年下來,無數文學作品中,“面如棗色”這樣的人物面貌刻畫已然成了忠義人士的“必備”特質了。另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也是這樣,因被稱作“白臉奸賊”的緣故,在後世文學作品中,但凡是臉色蒼白的人,總會帶有那麼一絲“陰險狡詐”的意味。

或者可以説,一些作者在刻畫陰險小人時,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其臉色刻畫的蒼白一點就足夠了。因為人們的固有的認知觀念中,尖嘴猴腮、賊眉鼠眼、面如棗色等刻畫手段一出,大家就知道其代表的人物形象的性格是什麼樣子了。

正因如此,“兩腮無肉不可交,臉上橫肉為兇者”才會在民間流傳極廣。或許如此俗語並不準確,但它卻是古人交友時最直接的一種認知。

結語:

在古代的相士相術理論中,應當可以從人的容貌看出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特徵。但在此基礎上一些演化出來的俗語,可能更多的是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手段和認知。

此種手段目的便是作者對人物性格的一種凸顯,如此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手段,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另外,拋開小説中人物形象刻畫不談,就説我們國家的國粹京劇中的臉譜,其樣式繁多的設計,同樣也是為了彰顯人物特點而演化發展出來的。

由此看來,人物性格特點跟一個人的體型和長相是沒有多大關聯的。或許有些俗語有着悠久的歷史,或許它在民間流傳極廣,但人們探尋其背後意義的同時,也要考慮它是否符合當下的“三觀”。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判斷,不能盲目的認為所有的俗語都一定是“真理”。畢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學習俗語,認識俗語的正確打開方式。對此,大家覺得呢?

參考資料《左傳·周書》、《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2 字。

轉載請註明: “兩腮無肉不可交”都聽過,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