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城治沙記:從“談沙色變”到“點沙成金”
中新網記者 楊迪
地處騰格裏沙漠邊緣,沙漠以年均4.5米的速度向前逼近……曾經的寧夏中衞市飽受風沙之害,居民“談沙色變”;而如今,中衞已逃離“沙龍”束縛,實現治沙與收益同步。日前,中新社記者探訪中衞市,看當地如何變害為利、“點沙成金”。
點綠騰格里
“中衞市的航拍影像一直在發生變化,以前是光禿禿、黃黃的一片,現在已有許多綠色。”從事治沙工作近30年的中衞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告訴記者,現在的綠色地帶,以前都曾是沙漠。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中衞市進行了多種探索。“剛開始無從下手,草種在沙漠上不久就會被風吹跑,後來發明了麥草方格,讓流沙得以固定。”唐希明介紹,中衞市隨後又探索出了“五帶一體”治沙體系,這些治沙技術與方法也已推廣到海外。“現在,我們正在研製一種製造草方格的機器,成功後還將大大減少人力成本。”唐希明説。
沙漠旅遊成靚麗名片
在防沙治沙的同時,沙漠也成為中衞市獨特的旅遊資源。
“把自己完全‘浸’到沙子裏,仰望滿天的星空。”體驗沙漠星星酒店的北京遊客李先生感嘆,中衞的大漠星空令他震撼。酒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客房目前已全部預定出去,堪稱“一房難求”。
在中衞市沙坡頭景區,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變為現實,這個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體的旅遊景區,每年吸引近100萬人次的遊客。
據瞭解,“十三五”期間,中衞市立足沙漠生態治理與旅遊資源開發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國家5A級沙坡頭旅遊區及金沙島、騰格里湖旅遊區,接待遊客數量從384.6萬人次增長到76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從23.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62億元,實現了治沙造林與旅遊經濟效益的互利雙贏。
依託沙漠而發展的產業也逐漸在中衞興起。
在騰格裏沙漠邊緣,誕生了一座容納1萬多頭奶牛的養牛場。養牛場負責人楊飛介紹,沙漠上通風良好,降低了奶牛患病的風險,而牛糞又被用作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的肥料,實現循環利用。
改造沙荒地、種植經濟林也為中衞帶來了不俗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衞市建成了7.8萬畝壓砂地紅棗節水灌溉種植示範基地,並在沙區形成了以蘋果、紅棗、葡萄為主的經濟林產業基地近20萬畝,年產值達6.9億元以上。而隨着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多家企業相繼“築巢”中衞沙區,曾經的不毛之地正逐漸被改造為經濟增長的“綠洲”。(完)
【編輯:陳海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