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誕生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處的時代大多政治黑暗、幣制紊亂。然而,對於後世的收藏而言,銅元富涵歷史知識、種類豐富多彩、版式千變萬化,是頗具挑戰和意趣的收藏門類。
整理一些中國機制銅元頂級珍品與大家分享:
一、宣統年造大清銅幣二分銅元樣幣
宣統三年,天津度支部選幣總廠開鑄二分、一分、五釐、一釐新式銅幣,與此同時還鑄有計值文字,其鑄成後適逢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所以均未發行。
此類試樣幣設計新穎,圖案精美,存世者稀少罕見。其中白銅者最為稀少,特別珍貴。
二、1904年奉天省當圓十文背大清銅幣背模銅元
中國歷史上因為戰爭或特殊經濟活動的需要,曾經多次出現過代用幣,尤其是動盪不安的近代。
當時一方面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另一方面日本侵略,造成社會不穩定,不少戰區處於封閉狀態,國家輔幣極端缺乏或通貨嚴重膨脹,不得已發行了代用幣,最早可以稱為代用幣的是光緒末年奉天省製造的“當圓”“當拾”“當百”三種。
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二十文銅元
開國紀念幣五文、二十文、五十文屬試樣性質,未正式發行,民國銅元中的頂級名譽品;
此係列為武昌造幣廠試製,因當時財政部沒有同意量產,所以未推廣發行,存世極稀,二十文目前僅見數枚。
四、1906年丙午户部大清銅幣陽“寧”二十文樣幣
已知存世僅四枚:其一上海博物館藏一枚,為錢幣大師李偉先捐贈(馬定祥舊藏);其二為江西藏家藏品;其三入何代水藏篋;其四是台灣著名收藏家劉藴宏藏品。
“大清銅幣”系列新式銅元,其除十文幣大量發行外,其餘各等面值,均未量產,傳世極稀。光緒年造丙午户部中心“寧”當制錢二十文銅圓,是極稀品,具有作為中國銅元綱要級大珍品的顯赫地位。
五、1902年安徽方孔十文銅幣試鑄樣幣
目前可見存世四枚,兩枚為民間收藏,分別為中國銅元大王張璜先生收藏和中國錢幣學家馬定祥先生所藏。此外,已知上海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各藏一枚。
方孔銅元因存世稀少且鑄工精湛,人們普遍將其看作試鑄樣幣。其有着傳統制錢的形態,但它卻是依據近代貨幣全新概念設計製造的,所以它歷來被稱之為銅元。
目前所見的安徽方孔,分初版和破版二種,存世均極為稀少,位列中國銅元“十大金剛”。
六、1914年中華民國共和紀念“L.GIORGI”簽字版十文銅幣試鑄樣幣
非常稀有,當時為紀念孫中山開國而製作。由意大利籍雕刻師L.GIORGI設計,民國二年以後,造於天津西窯漥的西廠。
設計出自名家,鑄工精美,令當時他省的“五穀銅元”只能望其項背,為民國珍稀幣種之一,存世僅數枚。
七、1912年袁世凱像背嘉禾共和紀念十文銅幣
1912年袁世凱像背嘉禾共和紀念十文銅幣,小面像版,武昌造幣廠鑄造,朱子芳雕刻,鑄額極稀,發行量甚少。
位列民國銅元稀少品,真品存世少見。
八、民國十九年四川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
紅銅質,Y-476/CL-SCJ.62,薄版,鑄造精美,帶有原鑄銅光,保存完美無瑕;此品種所見甚少,是為四川銅元大珍,完全未使用品。
鄧錫侯為了表達對國民政府的忠誠,於1930年命成都造幣廠按《國幣條例》之輔幣規定,試鑄了壹分、貳分黨徽梅花銅輔幣,原擬作為銀圓輔幣流通,後因與民眾使用習慣不符終未發行,僅留有極少樣幣。
九、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銅幣樣幣
廣東五羊幣,以五羊圖的巧思間接代表廣東政權,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設計獨特,製作精美,圖案佈局與主題構思之巧妙,堪稱民國銅元之最;
為粵軍軍閥陳濟棠領導的廣東政府所鑄,以抵制南京政府推行的法幣政策。後因不合當時政府推行的幣制,發行後不久即被收回,數量尤為稀少,是深受藏家喜愛和追逐的珍品。
十、1928年甘肅“孔造”凹槽邊銅樣幣
甘肅孔繁錦新設立的造幣廠,初期不僅做了”孔造五文“的機制流通錢與翻砂用的凹槽邊母錢外,還做了‘中華民國十文’的凹槽邊機制母錢。
從目前發現的實物來看,在這個時期,孔繁錦以造機制錢為幌子,實際上仍在大量生產較便宜的翻砂銅元,機制的母錢最終成了擺設,所以存世的機制孔造五文與十文皆很珍稀。
十一、1912年河南伍百文銅幣試鑄樣幣(GBCA SP55)
民國時期,河南歷任主政者均競相鑄造大錢牟利,以致通貨膨脹,民不聊生。隨後,在省政府許可下,銅元局採取增加幣值的辦法,試製了當伍百文面額的樣幣,後因顧慮輿論指責,未發行。
此樣幣創中國機制銅元最大尺寸和最大面值紀錄,且數量極為稀罕,據記載,河南五百文樣幣目前存世僅十餘枚,故享有“中國銅元之最”的盛名,被泉界公認為銅元大珍。
機制銅元是中國貨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幣種,見證了一段重要歷史的發展和變革,也因其種類區別上的龐雜以及數量統計上的繁複,時至今日讓藏家們孜孜不倦,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