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走進紅色美麗村莊】楊家溝村:“紅+黑+綠”的多彩發展路徑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休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6月15日訊 (記者 梁木) 站在楊家溝村扶風寨的山腰處,向前看,是層巒的山峯和“棵棵皆兵”的繁茂植被,向後看,是具有陝北特色的百年窯洞莊園建築羣。

  1947年11月22日至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在楊家溝村度過了120個日日夜夜,並在這裏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二月會議”,會議討論通過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做了充分的政策和思想準備。

  楊家溝村是中共中央轉戰陝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誌點,是離開陝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同時,楊家溝村扶風寨的民居民窯、窯洞莊園等古建築羣,是陝北民居與建築文化的集中展示,具有獨特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站在陝北文化與革命舊址的肩膀上,楊家溝村用好用活資源,大力發展產業,盤活鄉村經濟。

  善用歷史資源,傳承歷史精神。楊家溝村以扶風寨以及陽坬山、水道溝的革命舊址為主,輻射全村民居民窯、古戲台、古橋等古建築羣進行整體系統性的保護。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老建築進行修復,還原特色。並依託陝北得天獨厚的紅色旅遊資源,將紅色教育培訓、國防宣傳動員有機融合,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打造紅色教育陣地村和紅色旅遊景點村。

  馮立夫夫妻倆開辦的復元堂農家宴就在楊家溝革命舊址的山腰處,五孔窯洞,提供住宿與餐飲,一年為他們帶來十萬元左右的收入。

  復元堂農家宴過去叫馮立夫農家樂,是楊家溝村第一家農家樂,開辦於1989年,隨着舊址客流量的增加,馮立夫聽了別人的建議,重新修繕家裏的窯洞,開辦了農家樂。那時一年下來也只有不到一萬元收入。

    

  

  2009年起,馮立夫家的生意越來越好。如今,在復元堂農家宴旁邊,同樣緊挨着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還有另外兩家農家宴,都是當地居民自己家裏開辦,三家農家宴同時能接待二三百名遊客。圍繞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全村目前共有五家農家樂,包括一家由村集體經濟入股開辦的吃、住、遊、養殖一體的基地。

  米脂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鈞告訴記者,為更好挖掘楊家溝的紅色資源,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持續發展優勢,楊家溝村將依託陝西省幹部教育培訓教學點、楊家溝幹部培訓學院,打造楊家溝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形成旅遊、教育培訓、實訓為一體的教學基地,通過紅色培訓帶動紅色旅遊,進而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楊家溝村同時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增收源泉。2017年成立的亨亨養殖專業合作社,以飼養黑毛土豬作為發力點,帶動24户貧困户以5000元的政府產業獎補資金入股、71户非貧困户自籌5000元自願投資入股,村集體經濟以25畝集體土地摺合的租賃費和政府產業項目扶持資金修建的養殖場摺合租賃費入股,探索出“集體+貧困户+非貧困户”的新型互助合作社

  楊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朱兆飛告訴記者,2017年成立的合作社,2018年就有40萬純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21萬,入股村民共分紅19萬,大約每户獲得2000元分紅。村集體經濟的21萬,按照全村村民每人500元的標準分紅,剩餘大約兩三萬元用作合作社後續發展流動資金。”‘朱兆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户的人口數不一樣,平均一户4口人,那麼入股的社員,包括全村的貧困户,每户每年就有4000元的分紅。”

  39歲的蔣生龍過去一直在外地打工,父親早逝,母親是聾啞人,一家子的生活過得十分困苦。2017年籌建亨亨養殖合作社時,村裏看重蔣生龍做事實在、為人友善的品質,聘請他進入合作社務工。原本對養殖並不擅長的蔣生龍經過幾個月的培訓,順利成為了養殖場的廠長,每年有5萬元的收入,如果按照要求完成生產指標,還有1萬元的獎金。

  像蔣生龍一樣在養殖場務工的村民還有4名,而由土豬養殖帶動的飼料種植、物流運輸等間接勞務有近20人。

  米脂小米是米脂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中國“四大著名小米”之一,以“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米脂縣歷來有“小米之鄉”的美譽,楊家溝村依託地理優勢,建設綠色田園中心,目前種植小米300餘畝,由村集體管理經營。

  由此,楊家溝村探索實施“黑色養殖”+“紅色旅遊”+“綠色田園”三產聯動的發展戰略,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深度整合資源、資金和資產,逐漸壯大集體經濟,農民收入渠道增多,實現不出村就可務工。2020年楊家溝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