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在中國人眼中,石頭身上體現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它講求的是無為和順應。對石頭的欣賞,就是以順應為美,以無為為上,擺脱知識的束縛,拾趣於理性之外。中國人喜愛石頭,不是寄情於一個外在的物,而是要通過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古代賞石的標準要符合精英文化的標準,要符合文人的審美趣味。拿色彩來説,在這個領域裏,幾乎全都是黑白灰三色,也就是色彩學裏的消色,按照色彩學的理論,消色和任何色彩搭配在一起,都顯得和諧協調。

形狀和紋理也是同樣的道理,形狀,以自然拙樸為上;紋理,則是以樸素無文為美。這些都是“前問題”,即話題開始之前就已解決,不須再談,已成定論的問題。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所謂“賞石觀氣”,乍一聽很懸。氣韻,一般而言,我們所説的氣韻通常是指文學或藝術上獨特的風格或韻味,有時也指人的神采和風度,統稱氣韻。南朝大畫家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提出繪畫“六法”,居第一位的即是“氣韻”。

藝術作品神形兼備,即具“氣韻”。它隱身於作品的背後,無法用感官感知,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靈魂性的東西。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對於一塊所謂的好石頭而言,我們希望它呈現出的氣韻是,“生、拙、老、辣”。而與之相對的概念,則是“熟、巧、嫩、甜”。生熟相對。在傳統藝術門類中,如繪畫書法等,也都講求生澀,避免爛熟。

著名的禪宗大法師惟信禪師,有禪物三階段之説: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這即是熟外之生,熟後再生。同樣道理,拙巧相對,老嫰相對,辣甜相對。老子所謂大巧若拙,最高境界的巧,是不巧,也就是拙。我們中國人認為,拙的境界是一種天趣的境界,沖淡而自由。嫩是美,是漂亮,但在漂亮之外,還有更高的層次,老可以超越和克服它。

傅青主提出:“寧拙勿巧,寧醜勿媚”,而對於甜,中國人則是最反對的,反對那種過於甜膩,媚俗的品味,追求在老辣中能見出的淳樸自然。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鑑定的首要任務是區分真偽,辨別新老。然而,在古代賞石領域,真與偽,新與老,卻有着更復雜的狀況。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關於賞石的年代學問題,並非是去研究賞石的物理年代。我們談論的鑑定與斷代,是指賞石的人文年代,也就是賞石的開採、與收藏年代,由於人類的開採和收藏行為,在賞石上留下了許多特徵,這種不同於地質地貌所賦予賞石的特徵,我們稱之為人文特徵。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根據賞石的人文特徵,我們可以對賞石的人文年代進行推斷。其次,真與偽的概念。在賞石界,我們説一塊石頭是真的而不是假的,通常是指這塊石頭沒有經過修治,純由天然形成,所謂“石貴天然”;而當我們説一塊石頭是假的的時候,則是指這塊石頭是由人工雕琢打磨而成,不是純由天然形成。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但是,對於古代賞石而言,情況就要複雜的多,一塊石頭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動過手這個因素,並不能構成真偽的絕對判斷。根據現有資料,自宋代以來,賞石大多經過人為修治,愈晚近修治程度愈嚴重。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如果説宋代只是為了使賞石臻於完美才略加修治,明清兩代則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修治方法和套路,而且對修治的痕跡也多不加掩飾,反觀宋代的賞石則由於漫長的時間因素而將修治痕跡風化殆盡。因此,我們對於修治因素非但不可輕言否定,而且需要仔細甄別,將其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一塊石頭,無論像山峯不像山峯,或者壓根什麼都不像,也須以其自身的大小,高低,長短,曲直,來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形狀,給人以虛實、隱顯、聚散、起伏、縱橫、頓挫等不同的內心感受與審美認知。從而引發情緒上的觸動,最終達到心理上的審美愉悦。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在具體每塊不同的石頭中,線條、色彩、紋理及其自身空間存在以特定的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的組合關係,此時石頭的各部分、各素質之間的這種特定方式的排列、組合起來的“形式”是“有意味”的,那麼它便主宰着這塊石頭的“作品屬性”,並最終喚起面對這塊石頭時的受眾的內心審美情感。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中國人對石頭的欣賞,暗含着一種輕視人工秩序的哲學趣味和美學判斷。在這種判斷下,自然無為,是為高;人工機巧,則等而下之。這裏的人工,不是指人為的去加工,而是指一種貌似人工的外在形態,太過酷肖的石頭,則機巧太重,有違天心。在中國人眼中,石頭身上體現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它講求的是無為和順應。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來源網絡 版權歸屬於原作者 在此致敬

僅限交流學習、如涉版權敬請聯繫我們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一塊石頭,觀照自然,體味生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