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烏蒙山迴旋戰,在黔西北多個遺址,紅色旅遊不容錯過!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休閒

烏蒙山,南北縱貫雲貴高原,到處峯山險谷深,懸崖絕壁。且氣候惡劣,環境荒蠻,人煙稀少,人跡罕至。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轉戰於此,“烏蒙磅礴走泥丸”!一代偉人的律詩《長征》使之聞名天下,讓人感覺了烏蒙“磅礴”浩然氣慨。
賀龍、任弼時帶領的紅二軍團,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於1935年2月27日進入烏蒙山。此時,恰逢冬春之際,天寒地凍,大霧瀰漫,糧食緊缺,行軍非常艱險。加之國軍重兵圍追堵截,阻斷西進、南進道路。隊伍在一座座大山中轉來轉去“走泥丸”,面臨自然災害、飢餓、疾病的威脅,還要防止國軍的襲擊、地主武裝和土匪的騷擾,艱險程度堪比遠征軍在“野人山”。
紅軍為擺脱“敵軍圍困萬千重”險境,百戰餘生的萬餘人向西往威寧、赫章前進,以吸引敵軍向西移動,伺機往東向安順突圍。剛到野馬川,國軍3個縱隊已轉到東南,截斷了東去道路。紅軍被迫西進繞道,國軍李覺縱隊又在水城、威寧界阻斷南進道路。此時,又來國軍萬耀煌、樊嵩甫和郝夢齡3個縱隊的追擊,先頭部隊已到紅軍左前方,情況萬分緊急!
以賀龍為首的指揮部在此生死攸關當機立斷,命紅軍改變路線,從北向雲南彝良急進,造成北渡金沙江假象,以調動追擊和截擊的國軍向西北移動,以聲東擊西。國軍果然中計,萬耀煌、樊嵩甫和郝夢齡3個縱隊急向昭通方向攔截,川軍也派第123師往南,抵達川滇邊界,嚴嚴實實圍堵紅軍北上。
3月8日,紅軍由彝良突然南返,抵達國軍防守薄弱的威寧北部,在以則河對樊嵩甫縱隊突然發起反擊,迅殲兩個連,又東進,欲從鎮雄南突圍。12日,紅軍在鎮雄章壩地區殲萬耀煌縱隊兩個連,便向西南疾進,14日,紅軍到達赫章財神地區,國軍又以5個縱隊圍攻,道路又被阻斷。此時,紅軍在烏蒙山轉戰迴旋差不多1月。敵人包圍圈越來越緊,可迴旋的空間越來越小。紅軍陷入了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以來最險境地!
在“四面楚歌”緊急關頭,賀龍召開軍委分會分析研究,毅然決斷,選擇從東西敵人重重圍困的夾縫的威寧境內向中突圍,十分隱蔽、毫無聲息的從敵夾縫中南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鑽出包圍圈。
紅軍果斷從郭汝棟、樊嵩甫兩個縱隊之間突圍,急速掉頭南下。此時,國軍主力已被調到昭通、鎮雄、畢節一帶,威寧、赫章已成防守薄弱環節。機不可失,紅軍團抓住時機,利用烏蒙山山大林密、地形複雜的特點,穿插於敵陣之間,迅速南進。3月16日,紅軍一路勢如破竹,4天就轉戰200多公里。3月20日,紅軍到達的可渡河岸,而國軍還在300多里外的鎮雄等着“圍殲”。
烏蒙山迴旋戰,是紅軍處境最危險的一次,經受了極端嚴重的考驗。面對無以倫比的自然困境和非常不利的軍事險情,全軍上下同甘共苦,進行千里迴旋作戰,甩開十幾萬國軍圍堵,化險為夷,最終取得了勝利。也寫下了賀龍軍事生涯中靈活用兵、巧妙突圍的寫下了團的神來之作。
紅軍轉戰烏蒙,留下了許多紅色遺址,如七星關戰鬥遺址、哲莊戰役遺址、江南村蘇維埃政權舊址、平山堡戰鬥遺址、野馬川會議會址、以則河戰鬥遺址、哲莊壩戰鬥遺址和雲貴紅軍橋等,目前都是紅色旅遊、革命史教育的首選地,支撐起磅礴烏蒙的旅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