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金剛肚臍:一個暴烈名號的温柔江南小點心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休閒

金剛肚臍:一個温柔江南小點的暴烈名號
金剛肚臍。這個名字很暴烈。也扎眼球。風雅的蘇州人就取不出這樣暴烈的名字,這種事情,也只有無錫人可做。

無錫惠山古鎮
它其實是一個小吃的名字,是地道的江南無錫油酥小點心。一説就是惠山油酥,但是我個人小時候的記憶當中,記得惠山油酥是指的油炸的帶餡的圓餅,須趁熱吃。不過,記憶這東西,也經常會騙人。所以暫時存了這樁公案再説。

惠山古鎮
金剛肚臍,不管怎麼説,是活脱脱地描摹了這種小吃的形狀,至於金剛的肚臍是不是這麼金黃色的,那也沒有實證,反正大家都沒在天上上過班,也沒誰去掀了金剛泥塑的衣裳看他的肚臍,所以誰説了也不能算數。

惠山古鎮開街
同樣用肚臍做形容的,算是水果臍橙。臍橙的褶皺,與人的肉肚臍的樣子極為神似,金剛肚臍,則取其大致形態,主要是表達它的大小。



看人家金剛,不都穿得好好的,肚臍沒有暴露麼!他們從哪裏看到的肚臍?
(鎮國寺泥塑)
金剛肚臍有着一些民間傳説。
一種説法,説是明末清初,作為明宗室朱聖諭,帶着家眷到無錫惠山腳下來,苦於生計,某日,朱聖諭踱進古華山門,目光無意落在坦胸露腹的四大金剛的肚臍上,突然想起宮中有種重油酥餅,大小像金剛的肚臍一樣。由此靈機一動,準備做這種宮中的點心,並將之取名為“金剛肚臍”。

惠山古街聖旨碑
惠山腳下是當時不少外地人來玩耍的地方,日後從踏青、游水、祭祖,慢慢催生了惠山泥人,那是後話。但是一個明代宗室,在清初那麼肅殺的時候,也不化個名,也太膽肥。

金剛肚臍,選用上等白麪粉加豆油拌和再釀進椒鹽餡心,撒上芝麻製成,特點是素、香、肥、酥,有人説是甜感適中。我從小吃的時候就覺得甜得很,哪裏適中,現在吃起來,還是嫌它甜得很放肆。

關於金剛肚臍,還有一個傳説。説它原先為元末明初惠山腳下一些佛寺製作的素食,專供進香者食用,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清代惠山寺住持惠性法師給油酥起了個外號“金剛肚臍”。這個傳説比第一個傳説早了一個朝代,暗暗有爭勝得意味。何況和尚給一個油酥取名叫做“金剛肚臍”,還怕別人不知道是他取得名字,這和尚膽子更肥,把廟裏的金剛橫加揶揄,不怕菩薩計較起來,讓他嘴巴生個肚臍。



不管怎麼説,金剛肚臍從此名揚四海。現在在惠山後門直街上,還有老字號金剛肚臍買。不少老無錫也會到這裏消費一下幼時的回憶。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