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科學研究發現喜馬拉雅山地下竟然沒有山根, 那裏到底隱藏什麼秘密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休閒

喜馬拉雅山脈,藏語意為"雪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峯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峯(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峯(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


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峯是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 (又名聖母峯,藏語名:Qomolangma) ,是藏語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達8848.43米。據最新測定數據表明,珠穆朗瑪峯平均每年增高1釐米。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峯,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


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中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藴藏着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羣的高峯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


喜馬拉雅山脈在世界上無疑是最宏偉高大的山脈,按理説這種山脈都是深入地下,上面突起形成山脈的,但是近期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地球上最高山脈的喜馬拉雅山竟類似於空中的樓閣,沒有一般山脈所應有的巨大山根,這成為青藏高原山脈研究的未解之謎。


“山根”是指巨大山脈因重力作用而穿透地殼深入地球溶岩,也就是地幔的構造部分。根據一般的力學原理,山脈越大,體積越重,它的山根也應越大越深,這樣才能保持力的平衡。但是喜馬拉雅山卻不是如此,它似乎隨處都在顯示着它的與眾不同。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不僅推動歐亞板塊一同向北移動,而且俯衝到歐亞板塊下方,使印度板塊的大量物質聚存在歐亞板塊的地殼和上地幔處,產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大陸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形成,是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導致的。這裏提出一種多次隆起的解釋,並開列一個形成過程的時間表。在50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前進時,在西藏雅魯藏布江的縫合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下方俯衝,出現第一個俯衝帶。


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推進,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時,印度板塊的岩石層發生分裂,地殼仍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處向下俯衝,由於衝擊的力量,印度板塊的地殼物質受到擠壓,堆積在縫合帶附近,形成山脈,奠定喜馬拉雅山脈的基礎。


21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在縫合帶處俯衝的深度達到100km 時,由於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該俯衝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塊仍向北遷移,並出現第二個俯衝帶,由於這個俯衝帶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殼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


1100萬年前,由於同樣的原因,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塊的俯衝帶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塊繼續北上,出現第三個俯衝帶,再一次使喜馬拉雅山隆起。根據這種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並且喜馬拉雅山脈的物質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陸地殼,而不是歐亞大陸上地幔的物質。


這可能就是喜馬拉雅山沒有山根的原因,至於那裏到底隱藏着什麼秘密,除了已知的探索發現外,還沒有找到證實它形成原因的最有力答案,相信終有一天科學家會給我們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