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側面看圓明園興衰
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中國大門後,又要求增開租界和派使節入京,得不到滿足便邀請拿破崙三世執政的法國也派兵加入。1860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瘋狂劫掠多日,之後將圓明園焚燬。
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惡狼般地吞噬着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是不計其數。當10月9日,他們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迫使清政府長期俯首帖耳,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0月18日開始,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付之一炬,慘遭罹難。劫後經查,圓明三園原有的20萬平方米建築物,殘存的僅有蓬島瑤台、雙鶴齋、海嶽開襟等三處園林風景羣及另外二三十座殿閣、亭榭、廟宇、值房和園門。而且“殿內陳設、鋪墊、几案、椅杌、牀張均被搶掠”,“門窗多有不齊”。這是世界近代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同治年間,慈禧曾試圖重修園內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清夏堂等處。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次“重修”,因取用大木料,反而拆除了圓明園倖存的藏舟塢。此後,直至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茸過圓明園雙鶴齋、紫碧山房和課農軒等景羣。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圓明園再一次遭到劫難。他們將園內拆下的建築材料、樹木,甚至磚瓦、石料賣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也趁火打劫,連續數月亂搶亂拆亂伐,園內原先倖存及經同治、光緒兩朝多年修繕、新建的百餘座近千間園林建築,除了僅剩下圓明園福緣門門樓、綺春園宮門、朝房、運料門門樓及正覺寺的幾座殿宇外,統統被拆搶一空,大小樹木砍伐幾盡,至此,圓明園最終遭到徹底毀滅。到了宣統末年,園內麥壟相望,如同田野。
辛亥以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洋人、土匪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僅京兆伊(相當於後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20余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軍隊,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後,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一部圓明園興衰史,從一個側面證明,只有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前列之時,我們創造出舉世無雙的“萬園之園”;而當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伍之時,一代名園毀於一旦。一百多年來,圓明園遺址以其獨特的物質存在,表明了它是一部極其生動、形象和直觀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至1860年,英法兩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下,在清廷全力鎮壓太平天國時趁火打劫,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在華的特權,開拓在中國的商品市場,把中國變成西方列強的附庸。清政府戰守不決,節節敗退。1860年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22日晨,咸豐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從根本上放棄了對入侵者的抵禦。10月6日,英法聯軍暗襲清軍,經過八里橋慘敗的清軍已成驚弓之鳥,不戰而潰,法軍佔領圓明園。
圓明劫難後
1860年10月7日,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與法軍司令孟託邦召開分贓會議。決定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珍物”。隨後不久,一場震驚世界的“文明人”大搶劫開始了。無數的金銀、寶石、珍珠、玉器、瓷器,大批珍貴的圖書字畫等,均被洗劫一空,成了英法聯軍的囊中之物。
為了給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迫使清廷俯首貼耳地就範,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0月18日,英軍騎兵團3500人,在園內四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全園化為一片火海,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蝕。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付之一炬,釀成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
同治朝重修圓明園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京,咸豐帝由圓明園出逃並病死熱河,圓明園慘遭劫燒,遂成國人不可觸摸之隱痛。1860年圓明園罹劫後,園內建築尚殘存雙鶴齋、蓬島瑤台等三處景羣及二三十座亭廊、廟宇、值房。同治七年(1868),內外承平氣象初現,重建圓明園之説遂起,因時局及恭親王奕訢等力阻而止。同治十二年(1873),在慈禧太后授意下,同治帝下令擇要重修圓明園。擬修殿宇達3000餘間。但終因國家財力不濟,在眾大臣一再諫阻下,次年七月被迫停修。同治帝親政後,重修圓明園之事又被屢次提出,皆因廷臣諫阻而停止,風波甚大。阻修圓明園事件,看似干預內宮的“家事”,但實為國家的大事。它諫阻與干預的對象包括太監、皇太后,甚至是皇帝,需要敢於直言,甚至敢於據死力以維護皇權與國家的“大勇氣”乃至“大聯合”,其背後支撐是警惕太監、內宮干政、戒奢尚儉、維護祖制、輔弼君德、維護皇權等傳統政治文化觀念。
清末民初之劫
1900年庚子事變時,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攜光緒出逃,京畿秩序大亂。園內的官員、太監和各旗營的兵勇勾結土匪,趁機對圓明園進行劫掠。倖存的古木、殘存建築和同治朝重建的部分建築幾乎蕩然無存。
民國及建國初期
20世紀30年代,已有農民陸續入駐園內,開墾種田。解放初期人口的流入尚不是很多,山水格局相對也比較完好。遺憾的是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生產隊便在遺址內大規模平山、填湖、砍樹,村落、工廠、鴨場、打靶場等都肆意發展起來。
圓明園的興起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積極搶救、妥善保護、科學整修和有效利用圓明園遺址的歷史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其重大的政治、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是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羣眾十分關注的問題。
50年代初期,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力保圓明園遺址。第一次是101中學遷入圓明園遺址時,在周總理的干預下,校址佔地面積縮小了不少。第二次是1951年總理叮囑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梁思成:“圓明園要保留,地不要撥用了,帝國主義把它燒燬,以後有條件還可以恢復嘛”。第三次是1953年中央黨校準備在圓明園遺址修建新校舍,被周總理制止。
1976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圓明園遺址有了專管機構,遺址保護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把圓明園遺址規劃為遺址公園,這明確了圓明園遺址的發展方向。同年,北京市政府召開了圓明園遺址保護整修專題會議,決定成立“北京市圓明園遺址公園籌建委員會”,由副市長白介夫任主任(該籌建委員會1986年更名為建設委員會,相繼牽頭的副市長有陳昊蘇、張百發、何魯麗、汪光燾等)。
隨着圓明園管理處的成立和政府的扶持,圓明園遺址公園逐步恢復建設,對外開放,使得這座飽經滄桑的歷史名園、中華瑰寶再次得到社會的關注。擴大了圓明園遺址的社會影響力,使圓明園得到了來自全社會的關心與支持。
1977年10月,散失於北京大學的5塊西洋樓石雕屏風及兩個漢白玉主塔,運回原址歸位。這是圓明園被毀百餘年來首次遺物回園,也是圓明園管理處調查徵集圓明園流散文物的開端。隨後,這一舉動是應該得到感謝的,更是值得學習與提倡的。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圓明園遺址公園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北京市政府批准,圓明園管理處於1990年和1993年先後兩次以海淀區政府的名義,對圓明三園遺址規劃範圍內的土地進行了建設徵用,回收了原屬圓明三園地域範圍內的全部土地使用權。遺址公園建設已規模初具。遺址公園的管理工作亦步入了規範化、科學化的軌道。
經過不斷的探索和治理,圓明園的面貌煥然一新,已經從當初百廢待興的荒園變成一座歷史遺蹟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擁有自身特點的遺址公園。2009年,圓明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在這裏遊人可以憑弔歷史又可欣賞美景,每年吸引來自國內外的眾多遊客。
正覺寺重光
正覺寺始建於乾隆三十年(1773年),位於綺春園宮門西側,與綺春園既有後門相通,而又獨成格局,單設南門。它是圓明園附屬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俗稱喇嘛廟。共佔地14300平方米,主要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東西掖門、東西五佛殿、三聖殿、文殊亭、東西配殿、東西六大金剛殿、東西轉角房、最上樓、北院門等建築。是圓明園內唯一倖存下來的建築羣。
正覺寺作為圓明園歷史建築的唯一見證樣本,其修繕保護工作得到黨和政府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2000年開始進行原址非古建拆遷,原有工廠、住户遷出。分別於2002年和2009年進行了正覺寺一期、二期修繕工程,至2010年10月主體建築基本完工,並於2011年7月正式對社會開放。
後 記
只有國家的繁榮和穩定,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前列之時,我們創造出舉世無雙的“萬園之園”;而當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伍之時,一代名園毀於一旦。一百多年來,圓明園遺址以其獨特的物質存在,表明了它是一部極其生動、形象和直觀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來源北京圓明園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