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羅捷媚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9月14日 第 11 版)
“哇!”“真美啊!”隨着大巴車緩緩駛入貴州省從江縣的月亮山腹地,加榜梯田的壯闊美景逐漸映入眼簾,車內響起一陣又一陣讚歎聲。層層疊疊的梯田與零星散落的民居,讓我誤以為闖入了世外桃源。
加榜梯田分佈在黨扭村至加榜村的公路兩側,從山頂延伸至山腳,形態隨山勢而變化。信步走入黨扭村附近的梯田,我的腳步越來越緩,那條條塊塊的田野,好似靜止不動的綠絲帶,又像漫江碧透的波浪。飽含生機的綠色層層相接,廣闊無邊,恍若一幅鋪展在大地上的山水畫卷。那鋪天蓋地的翠綠被山風撩動,跳躍着,歡笑着,闖進我的眼眸。
雨後初霽,陽光從白雲深處哧溜哧溜地跑下來,在加榜梯田的“賽道”上盡情撒歡兒,快樂得像久未出門的孩子。梯田中散落着的古老村寨如同慈祥的老人,靜靜守望着光影流轉、雲捲雲舒。村寨裏的吊腳樓頭頂黛瓦,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遠遠望去,梯田與村寨相擁相親,是加榜人寧靜質樸的美麗家園。
月亮山的陡峭山形,決定了梯田不規則的形狀。這裏大多是“帶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塊田”的碎田塊,只能種一兩排禾苗,最小者僅有簸箕大,最大的也不過1畝。從長度來看,最短的不足1米,最長的可達300米。大小不一的梯田從我們腳下綿延至山谷,長條形的像彩虹,橢圓形的像蛋糕,高低錯落。加榜梯田與連綿青山默默對視,田間的矮稻與山中的密林好像對唱山歌的情人,“唰啦啦……唰啦啦……”,藉着風聲傳遞愛語。
遙想數百年前,加榜人的祖先為躲避戰亂而逃進深山野嶺,尋覓一席生存之地。他們在流水潺潺的都柳江畔,在曲折蜿蜒的加車河邊,在白雲繚繞、萬木葱蘢的羣山之中修築梯田。加榜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辛勤勞動,因地制宜,墾荒種稻,一代代人將一塊塊碎田連綴成片,直到將整座山變成良田,讓子孫後代得以在此繁衍生息。令人驚歎的是,加榜梯田的田埂梯級之間沒有一處用石塊壘砌,全部利用山土自然拱築。很難想象,加榜先民為創造這樣的“大地藝術”耗費了多少心血。
我從黨扭村返回時,碰巧遇到一個村民挑着扁擔從寨子中走出,扁擔一頭挑着一籠小鴨子,另一頭則是一筐手指長短的小魚。我以為他要挑擔到集市上售賣,便跟在他身後,沒想到他在村頭一拐彎,朝着山下的梯田走去。到了山腳,他把鴨子和小魚放進已經長滿秧苗的梯田裏。我忙問他:“為啥要把鴨和魚放進稻田?”
這位村民告訴我們,在從江縣,歷來有“春耕波光盈盈,稻田魚鴨薅秧,金秋魚肥稻香”的説法。村民們一般在穀雨前後,將秧苗插進水田,再過一段時間,便把魚苗投放到稻田裏。等到魚苗長到3寸長左右,再把小鴨子放入稻田。稻、魚、鴨三者共同生存,魚和鴨在稻田中覓食,攪動稻田水,翻鬆田泥,讓水稻根系能夠接觸更多氧氣,促進稻苗生長,魚和鴨的排泄物還可以為秧苗提供有機肥,實現稻魚鴨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到了秋天,以稻花、雜草和葉蟬為食的魚兒和鴨子,又能成為稻花魚、走地鴨等餐桌美味。加榜人憑藉充滿自然智慧的農耕模式,過上了“稻飯魚羹”物產富足的生活。
這種稻魚鴨系統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在當地已經傳承千年,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它既是加榜人長期勞作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是加榜人善於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智慧體現。
聽當地人説,從江縣正在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將稻魚鴨系統作為旅遊項目加以開發,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農户開辦民宿和農家樂,從事旅遊接待服務,並在縣城鼓勵開辦稻魚鴨產品實體店,讓遊客品嚐當地特色美食佳餚,吸引遊客前往加榜梯田觀光體驗。古老的稻魚鴨農耕文化遺產,在鄉村旅遊的熱潮中煥發出新的光彩,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生機。
我順着蜿蜒的田埂,往山谷裏走去。這裏雲霧繚繞,恍若仙境,人行其間,一步一景。行走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既對加榜人在荒山野嶺間開墾出萬畝良田的勇氣與智慧心生敬佩,又為這幅月亮山上生生不息的梯田畫卷而感到喜悦。歡聲田野間,樂事圖畫裏,我想,加榜梯田這部關於奮鬥與收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史書”,還將寫出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