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大話殭屍片 茅山風骨今何在?
一、殭屍還是喪屍?提起殭屍,很多人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要麼是《殭屍先生》中蹦蹦跳跳的清朝殭屍,要麼是如《生化危機》《植物大戰殭屍》中骨骼清奇、走來走去的噁心殭屍。兩種形象源於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它們的名字叫做殭屍,或者喪屍。
1、同詞不同源英文“Zombie”來源於海地的巫毒教,根據巫毒教信仰,“Houngan”或“Mambo”可以復活死者。復活之後,死者並不會擁有自主意識,並仍被舉行復活儀式的人操縱。因此復活的死者就叫Zombie。翻譯成中文叫做殭屍。
其實對外來詞彙的中文譯名有的時候詞不達意,往往都是往原有的詞根之下增添一個新的含義。比如中國的龍亙古就有,外來詞“dragon”也被翻譯成“龍”(由當時《聖經》譯本而流傳下來),但二者的差異性非常明顯,而日本則是用“龍”和“竜”來區分東方與西方之間傳説生物。殭屍也是一樣,這個詞很早就有。2、喪屍不僵殭屍一詞與其稱之為含義廣泛,倒不如稱之為詞義模糊。確切的説殭屍最初指的是人死後血液凝固、身體僵硬的屍體,比如古書上的常説“殭屍遍野”、“殭屍如麻”指的就是屍體,而不是如今我們理解的蹦蹦跳。在哪個時候估計除了醫學研究者,沒人會對這個詞語感興趣。而如今這個詞演變成的東西,連醫學研究者都不感興趣了,也就是我們理解的民間傳説的妖怪,其形象大致固定,參考一切香港殭屍片。
而隨後這個詞又沾上了洋氣,立刻時髦起來,但從外國電影中可見,Zombie這種生物無論行動遲緩還是迅速者,本身就不“僵”,何談殭屍一説?因此基於粉絲的聲勢,給外國電影中Zombie起了一個新名字——喪屍。這樣一來,二者立刻區分開來。3、二者之別網上有不少討論殭屍與喪屍的區別,因為如今隨着娛樂載體的興盛,東西方文化互相促進,中國電影中也有如外國恐怖片中那樣的喪屍,因此也就不能單單以國界來劃分殭屍與喪屍。網上有不少説法,比如死人變的就是殭屍,活人變得就是喪屍,這個説法是不正確的,在《殭屍先生》中,許冠英被殭屍抓破胳膊,也差點變成殭屍;在《生化危機》中,感染了病毒的屍體也變成殭屍。在百度百科“喪屍”的條目下,有超級粉絲做了詳細的區分,各位可以參考,已經足夠了。
但真正區分殭屍與喪屍,不因國界,而因文化起源。在各自的文化中,我們都給殭屍與喪屍賦予了相當繁瑣的行為方式與種類,下面我們就來從東方文化的角度,研究一下我們的殭屍電影,西方的殭屍/喪屍片咱們隨後再説。二、殭屍為什麼是清朝的?在香港殭屍片中,所有的殭屍清一色的清朝裝束,這是為何呢?其實這一切都要從殭屍的最初起源説起。
1、曾經風光的殭屍殭屍在民間傳説中沒有變成妖怪之前,曾經是非常風光的。殭屍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死而不化,中國古代很多包括秦始皇在內的很多王侯將相達官貴人都有一種念想,死後都追求永存屍身,用金銀珠寶甚至水銀、夜明珠、金樓玉衣等等,其目的就是用各種方式保持屍身,以此來達到“永生”,就是僵的表現。反而對於自己的仇敵當然最爽快的是要做到碎屍萬段,死後鞭屍等等,也就成不了“僵”。從這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的社會觀念造就了“殭屍”最初顯赫的地位。舉個例子,如今考古現場中,如果挖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屍身(如樓蘭美女),那麼大家都會想這位是生前肯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而絕對不會往妖怪的方面聯想(如今為了避免與鬼怪殭屍混淆,給它們起了一個新名字“乾屍”)。
古代也有不少傳説和故事是在説殭屍,比如唐代著名忠臣顏真卿,傳説死後屍身不腐,栩栩欲生,進而昇仙得道。在《搜神記》和《太平廣記》中也有類似的故事記載。因此而言這就是古代殭屍的最初形象,非常高大上,在一些野史中,殭屍甚至可以入藥,比如南北朝時期的《異苑》,因為他們身上帶有“仙氣”,等同於現在的舍利子。2、殭屍質變殭屍何時發生質的變化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清朝的時候,殭屍已經從仙家變成妖怪了,這一切都要感謝一位叫做袁枚的同志。
在袁枚所著的《子不語》中,記載了大量關於殭屍鬼怪的故事,比如《殭屍抱韋陀》《殭屍求食》《秦中墓道》等等 ,不僅把殭屍變成鬼怪,甚至還如生物學那般系統化的進行了分類,比如殭屍“夜肥晝瘦”、“兩眼深黑,中有綠眼,遍身白毛,食人小兒”等等,隨着《子不語》中對殭屍的描述,同期很多作品包括《閲微草堂筆記》、《鸝砭軒質言》中進一步的對殭屍進行了系統化的描述,就好像這些清朝老前輩曾經多次實地考察過殭屍一樣。這些如鬼怪一般的殭屍在清朝以前的筆記小説中是從未出現過的,而到了清朝,不僅變成了鬼怪,甚至還有等級之分。3、殭屍的分類在清朝小説中,殭屍的形象全無恭維之處,大多“遍身白毛”,《閲微草堂筆記》描述的是“目如丹砂、指如曲鈎、齒露唇外如利刃”。又因體外毛色而區別,有白僵、黑僵等等、《子不語》的《飛僵》一則中人家還能上天,《秦中墓道》中更如厲鬼夜叉一般,被稱之為“黑兇”。歸納了一下,殭屍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6大等級,依靠變成殭屍的時限長短,以外形和行動方式劃分,依次為“白僵、黑僵(也有紅僵一説)、跳僵、飛僵、魃、魔”六級。還有根據殭屍體重來劃分的,《續子不語》中又分為“遊屍、伏屍、不化骨”三種,甚至根據屍變情況,後世竟然歸納出一十八種屍變情況,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這麼多的殭屍分類,是否感覺有些頭大,不要緊,後人又在此基礎上將其整合,一切如外形和屍變方向的全部捨棄,簡單的將其歸納為兩大類,這要感謝周作人先生,在他的《文藝上的異物》一文中説道:“在中國小説上出現的殭屍,計有兩種。一種是屍變,新死的人忽然“感了戾氣”,起來作怪,常把活人弄死;一種是普通的殭屍,據説是久殯不葬的死人所化,性質兇殘,又常被當作旱魃,能夠阻止天雨。”基本概況了殭屍的性質。其實第一種殭屍就是屍體,因“多了一口氣”不幸產生了變化,可稱之為屍變,,第二種才是真正的妖怪殭屍。反正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在後世的電影中,殭屍的形象基本如上述兩種形象,比如《殭屍先生》中的大boss殭屍就是典型的第二種,外形上是黑化,是跳僵或黑僵,而被殭屍咬死的人,最終屍變成了第一種,外形上慘白,是白僵,被趕屍先生陳友操控的行屍也屬於第一種。
三、香港殭屍片的興盛與沒落香港的殭屍片是中國文化的特定產物,其形象大致參考以上所言,而電影歸根結底是借鑑了西方吸血鬼電影,而不是喪屍電影,就像《殭屍先生》的英文名是Mr Vampire而不是Mr Zombie。
1、靈幻功夫吸血鬼——殭屍片的起源其實香港最初對殭屍片是拒絕的,因為眾所周知當時的香港電影是武俠片的世界,鬼怪之風並不興盛。偶爾幾部如《殭屍復仇》也只是模仿西方喪屍片的簡陋之作,並未引起反響。倒是1974年,邵氏電影與英國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殭屍和“湘西趕屍”傳説的《七金屍》在當時頗受關注,可惜不倫不類,票房慘敗。同期還有一部《茅山殭屍拳》是劉家良拍得,其實就是被包裝之後的武俠片。
時間進入到80年代初,香港電影新浪潮風興盛,以餘允抗、許鞍華、于仁泰為首的新導演拍攝了《兇榜》、《撞到正》、《靈氣逼人》等鬼怪電影,風格令人耳目一新,觀眾反響熱烈。與此同時,洪金寶融合功夫喜劇與鬼怪元素的《鬼打鬼》系列則開創了“靈幻功夫片”潮流,票房鼎盛,極受歡迎;至此,才打開了香港鬼怪電影的先河,而此時的殭屍片依舊鳳毛麟角。
當時洪金寶和林正英等人就打算拍殭屍電影,但是由於對中國民俗故事沒有信心,而是想西風東漸,借用西方吸血鬼電影的模式,並且真正請來西方吸血鬼電影製作人設計橋段,但效果不理想,吸血鬼的意念始終無法與他們的靈幻功夫融到一處,隨即打消了這一念頭。
恰在這個時候,于仁泰拍了一部《追鬼七雄》,電影講述的是湘西趕屍的故事,其中有鄭則仕、陳友、許冠英等人扮演的趕屍先生大戰殭屍的情節,電影其實是一部恐怖片,卻給了洪金寶等人啓發。2、今晚哪裏有殭屍——殭屍片的興盛殭屍先生引領風潮1985年,由洪金寶擔任出品人,來自《天蠶變》的武俠小説作家黃鷹所著,鬼才編劇黃炳耀改編,劉觀偉導演的《殭屍先生》出爐了。片中陳友、許冠英等《追鬼七雄》班底入列,並找來了當紅小生錢小豪,洪金寶的好友林正英擔綱主演,一部影響至今的殭屍電影便出爐了。該片可以看做是靈幻功夫片的延伸,故事模式完全照搬香港功夫片,卻在其中加入了大量有關“殭屍”和“茅山術”的具體細節則極具民間色彩,殭屍的形象來源於民俗傳説,清朝服裝、雙手伸直,一蹦一蹦,破牆開户,依靠呼吸辨別方位(電影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暫時停止呼吸》)。茅山術中用糯米、墨線、桃木劍、黃紙符降制殭屍的民俗傳奇手法被“九叔”林正英用極其專業的“茅山”手法一一施展開來。
這部電影以“舊瓶裝新酒”的模式大獲成功,票房狂收2000萬,列當年十大賣座影片第五位,進而引發了大批跟風之作。其中包括袁和平的《殭屍怕怕》,錢月笙的《殭屍翻生》系列、黃鷹的《茅山學堂》《魔高一丈》等等,票房質量參差不齊。而那邊因《殭屍先生》成名的主演林正英、導演劉觀偉等人也沒有閒着,在不同的模式下,以同樣的班底拍攝了《殭屍先生》的四部正統續集。《殭屍先生》後續發威《殭屍家族》借鑑了當時西方盛行的的《E.T》、《小精靈》等古靈精怪的家庭電影,並將舞台搬到了現代。片中設計了一個小殭屍形象,與孩子們成了好友,幾乎等同的好萊塢的《ET》,該片除去動作和靈幻主題,也設計了親情和童趣橋段,該片在香港並未如前作那樣造成足夠的影響,反倒漂洋過海在日本大獲成功,可能是由於最後一場殭屍大鬧繁華都市的重頭戲又借鑑了日本的怪獸電影的情節,在日本也颳起了一陣殭屍風。
而第三部《靈幻先生》則大膽的拋棄的殭屍的元素,採用邵氏電影中桂治洪的邪派電影方式,茅山術大戰南洋邪術。油炸鬼、鬼上身等等花樣繁多,不過呂方等人飾演的鬼兄弟依舊是殭屍的模板。
第四部《殭屍叔叔》算是《殭屍先生》的外傳,將目光投向了第一集中客串的趕屍先生——四目道長陳友,也是五部曲中唯一一部沒有九叔林正英的電影,師徒鬥趣,門派之別的惡作劇整蠱、茅山法術大斗清朝殭屍等等橋段依舊是熟悉的味道。
《驅魔警察》是最後一部正統的《殭屍先生》系列,時間已經到了1990年,把殭屍片與警匪片結合,林俊賢與苗僑偉兩位紅星的加盟,令該片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該片其實借鑑了劉鎮偉的“猛鬼系列”,比如當時由王家衞編劇、劉鎮偉執導的《猛鬼差館》,雖然故事結合了西方吸血鬼電影和戰犯幽靈的題材,但模式仍然當時盛行的殭屍風格。
九叔馳騁的天下除此之外,以殭屍電影和林正英為故事和班底的電影在80年代中後期如潮氾濫一般,比如林正英自導自演的《一眉道長》中讓茅山殭屍和西方吸血鬼“雞同鴨講”,陳會毅導演的《捉鬼閤家歡》飼養殭屍,女版九叔,吳君如主演的《一眉道姑》,《黃金道士》中茅山道士和鬼魂成了好朋友。來自於民間傳説“聽音樂就安靜”下來的《音樂殭屍》,甚至還有跟風《上帝也瘋狂》的港片《非洲和尚》讓殭屍與非洲野鬼PK等等。然而任何風潮都有過氣的一天,香港殭屍片最終噎死在了其唯一的美德——毫無節制上面。
3、茅山道長無覓處——殭屍電影的沒落類型片落下帷幕其實進入90年代,殭屍就已經風光不再了,但憑藉着《驅魔警察》、《新殭屍先生》等片維持着殭屍片的血脈,而且此時的殭屍也開始追求多元化,比如劉偉強導演的《殭屍至尊》,殭屍和鬼魂作祟的場面很大,傳統民俗氣息重,非常好看的一部殭屍片。但太多粗製濫造使得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開始厭倦漠然,再加上王晶的賭片和稍後徐克的武俠片開始大行其道,一時間當年極受歡迎的殭屍題材竟鮮有人再敢涉及。1993年一部名叫《血衣招魂》大概是最後一部精彩的林九叔系列,東西方靈異是賣點,前面鬥厲鬼,中間茅山基督鬥法,最後殭屍和吸血鬼大混戰,很鬧很歡樂。
殭屍電影落下帷幕,很多靠此吃飯的電影人最終沒落,導演劉觀偉、陳會毅此後沉寂在電影圈,鬼才編劇黃炳耀車禍喪命,而為殭屍片搏命的武俠小説家黃鷹更是借了高利貸拍殭屍片,被上門討債之人活活打死在家中,死後數日後屍體才被發現……小熒幕上短暫的盛開殭屍電影幾乎壽終正寢,但同題材卻在電視熒幕上開花結果,這要歸功於林正英對這個類型作品的不離不棄,1995年,他與亞視簽約,百萬片酬出演《殭屍道長》是殭屍片在電視舞台上的延續,收視率非常理想,誰知就在林正英欲再接再厲、準備接拍《殭屍道長》第三部時卻撒手人寰,自《殭屍先生》以來創立的獨具一格的茅山殭屍片至此失傳。
好在亞視那邊看到了殭屍題材的潛力,在林正英死後,放棄製作傳統民俗的《殭屍道長》,轉而拍攝完全借鑑西方吸血殭屍家族體系的現代靈異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劇情則是中西合璧,主題較之以前完全娛樂性的殭屍片更有深意,講愛與拯救,再加上製作精良,表演出色,結果大受歡迎,連亞視的死對頭、TVB老闆邵逸夫都是該劇的忠實粉絲。新世紀殭屍片走到盡頭進入新千年後,殭屍電影斷斷續續,但如羅守耀的《殭屍新戰士》和王晶的《有隻殭屍暗戀你》等片水準極爛無比,不值一提。其中只有兩部,一部是羅嘉良主演的《趕屍先生》,倒是風格古樸延續了當年殭屍電影的風格,另一部便是徐克的《殭屍大時代》,也是徐克第一部殭屍片。該片所營造的氛圍和古韻、荒戾的感覺冠絕香港殭屍片,奇門遁甲、茅山術、姜家深邃的大宅、深夜娶親、屍體臘肉,民俗風尤其濃厚,融合了特效打鬥也場面也不錯,但一再追求形式感和忽略了故事本源,該片票房慘敗,體現民俗傳統的茅山殭屍片似乎已走到盡頭。
2013年,麥浚龍的一部《殭屍》致敬了當年風光無限的殭屍片,四目道長陳友,錢小豪、樓南光、鍾發、吳耀漢昔日殭屍片常客出演,只是缺少了九叔的身影。
四、永遠的殭屍道長——林正英你一定會記得那個手持木劍,身披道袍,梳得一絲不苟的分頭,方正的國字臉,聚光的小眼睛,如短刀一般的雙眉,簡潔利落的兩撇鬍子的道士,偶爾還有點冷幽默,他就是殭屍道長——林正英。
九叔之後,再無殭屍片林正英,摩羯座,戲班出身,當年拜在粵劇大師粉菊花門下,與尊龍、孟海、惠天賜、董瑋是師兄弟,與那邊于占元門下的洪金寶、元華、成龍等人是同門不同師,林正英與洪金寶的交情也是那時候就開始了。林正英為人非常低調,恰如其在銀幕上塑造的形象那樣,少言寡語,香港才子蔡瀾稱之為“老實人”。林正英最初在電影圈作龍虎武師,在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中做過動作設計,終究沒有太大發展。後來洪金寶崛起,便把自己的好友林正英拉入了自己的“洪家班”。林正英雖然極為低調,但洪金寶仍然讓他從幕後做到了台前,《林世榮》中的奪命書生,《敗家仔》中的梁二娣等角色都非常出彩,真正令其揚名的還是包括《人嚇人》中的二叔公和《殭屍先生》中的九叔,後者更是成為林正英銀幕形象的標準代言。
林正英的九叔形象似乎千篇一律,但他以傳統功夫的拍攝模式,土法威壓特技和極為考究的“茅山道士手法”, 加之其形象雖然正襟危坐,卻時不時的玩冷幽默,算是冷麪笑匠,因此茅山道士九叔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且林正英在固定模式下追求創新的路線也是其敬業的表現,比如《一眉道長》中讓茅山術PK西方吸血鬼的模式就是他提出的,該片雖然票房過千萬,但因成本太高而沒有盈利,但這種新穎的模式也被很多殭屍片借用,算是為這個題材續命,否則殭屍片早在80年代末就已完蛋。
進入90年代,林正英隨着殭屍片一起風光不再,然而很快就迎來事業的第二春,亞視的《殭屍道長》反響熱烈,一拍就是兩部,此時九叔不僅事業逐漸起勢,那廂愛情也開花結果。他與石榴姐苑瓊丹的戀情逐漸公開(其實林正英還是被石榴姐“倒追”),苑瓊丹甚至透露兩人準備在1998年完婚。。。然而天妒英才,林正英一生坎坷,45歲時剛剛迎來事業與愛情雙收之際,卻因癌症晚期,終究不治。1997年11月08日撒手人寰。
低調的林正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想被別人知道自己患病,也不想拖累別人,主動提出與苑瓊丹分手,彌留之際甚至拒絕尊龍的探病,連兒女都不見。九叔的朋友不多,至始至終好友也就死黨洪金寶,師兄弟孟海、董瑋幾人,而他們甚至只是在報紙上才得知林正英逝世的消息。在葬禮當日,演了半輩子道士的林正英用了佛教的儀式出殯。葬禮現場,“被分手”的苑瓊丹披麻戴孝,以遺孀的身份答謝客人。洪金寶更是掛淚發飆,大呼“有病為什麼不告訴我?我認識不少神醫,一定可以救活他的!”斯人已逝,世人依稀變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