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的文化“烙印”
秋冬時節,走在福安大留村的羊腸小道上,一路山高林茂、坑深水清、古風繞懷。放眼望去,村落中祠堂、廟宇、古井等古蹟保留完好,古民居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在青山綠水間散發出迷人的氣息。
村中老屋,層層疊疊,村前村後,茂林修竹,綠意盎然。穿過小巷低矮的土牆,映入眼簾的是大留鄉村文化記憶館(右圖),推開門扉,走進這座木質結構的古民居,品茗間瞭解這座全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的歷史文化,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藴。
人傑地靈之地
大留村位於福安市羅江街道的白馬河畔,全村701户2908人。走在村道上,身旁的古居舊宅散發着濃厚的書香氣息。這裏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從唐至宋,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文化教育盛極一時,就此一朝(北南二宋)考取功名進士及第者就達10多人。
唐鹹通五年(公元864年),張姓先人從福州烏石山遷徙至此,繁衍生息。為緬懷遠祖漢代名臣張良拜封留侯,取“大留”二字作為村名,以此銘記先祖的功德。
大留村的繁榮與村西邊一條古官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此官道宋代時就已存在。往北,穿村而過,過嶺尾宮、填裏、後太等地,是古時通往縣城、京城方向的必經之路。
大留村人傑地靈,千年以來出了眾多名人,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底藴深厚。宋代曾出現過張泳、張觀等文化名人和抗金將領,又有朱熹高足楊復、張泳兩位理學門人繼承弘揚朱子學説並創作了《儀禮·旁通圖》《論郊祭》《正學論》等著作名篇,近代出現了張如翰這樣的教育家。
古宅承載記憶
“2019年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千年古村落後,我們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大留村黨支部書記張雪景邊走邊説,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留村啓動了“一書一館”建設,該項目被列入福安市重點文物保護利用項目。
大留村3000多年的歷史,留下來的是浩繁卷帙。目前,大留鄉村文化記憶館一期工程已經結束,3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修舊如舊,展區涵蓋“千年古村”“文物古蹟”“地靈人傑”“今日大留”四個部分。為了補好該村的“歷史課”,讓村裏年輕一代找回文化自信,村民們邀請了歷史文化、文物保護、古建築修繕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到大留村調研考察、出謀劃策。
村裏成立文化記憶館建設和大留村志修繕工作會,羅江辦事處把大留文化復興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推手,以大留鄉村文化記憶館古宅修繕和大留村志為龍頭,啓動“一書一館”同步實施計劃,截至目前,已經蒐集20萬字大留村志,於上個月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兩年來的鄉村文化建設終於得到村民肯定與支持。“過去家家户户都忙於自家的生計,認為文化建設是搞花哨,都不樂於參與。”張雪景笑着説,現在不同了,在“一書一館”的推動下,羣眾古宅保護意識加強了,環境乾淨了,村文化氣息濃了,遊客多起來了,村民充分體會到傳統文化建設的魅力,紛紛主動投入進來。
精心哺育接力棒
10月24日,大留村小學教師張建韜帶領孩子們走進大留鄉村文化記憶館,駐足於紅色文化前,學生們認真聆聽着烈士的英勇事蹟,不禁發出感慨,原來我們村還有這麼多值得崇拜的英雄。
“產業振興離不開人才,想要留住人才就要有良好的環境和鄉村文化特色。”鄉村振興指導員林光亮説,隨着“一書一館”工程的開展,大留村村民“愛大留,愛家鄉”的意識得到提高,這也提升了村民們的環境意識,不少村民開始自發地對自家老宅進行修舊如舊,街道兩旁變得整潔了,垃圾分類做得好了,人居環境整治順利開展。
“記憶館的修建對學生教育大有助益。使學生在接受課本的知識之外,接受我們大留傳統文化的薰陶。雙休日帶孩子們來館參觀,回去寫寫日記、談談感想,更能加深孩子們對大留歷史的瞭解。”張建韜説。
“文旅結合是未來大留村發展的路子,整個村要統籌規劃好,完善村內的基礎設施,家家户户可以搞農家樂或者民宿,吸引外地遊客到來,讓村民在自家門前也能賺錢!”在外鄉賢張光暉熱心表示,他將和其他在外村民,積極引進人才和資金,全力支援家鄉建設。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