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第一名山的來處
山東——東嶽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駢雅訓篆·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
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説卦》中説“履而泰,然後安”。“泰”字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説。
山東的名山,還有嶗山、蒙山、魯山等。
黑龍江——松峯山
松峯山是東北最早的道教勝地,由主峯煙筒峯和形態各異的乳頭峯、獅張嘴峯、棋盤峯、石景峯等羣峯組成。主峯俗稱煙筒砬子,陡峭險峻,支峯狀似雙乳,故自古有“雙乳峯”“金源乳峯”之稱。
黑龍江的名山,還有老黑山、帽兒山、威虎山、鳳凰山等。
吉林——長白山
最早記錄長白山的史籍是《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為“不鹹山”。晉代以前長白山一直名為不鹹山。後魏又稱“蓋馬大山”“徒太山”“太皇山”。到了唐代,又改稱為“太白山”。長白山之名始於金代,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長白山”之名的由來,源自女真語(滿語)“Goromin Sanggiyan Alin”的意譯,“白頭山”之名也源自女真人——據朝鮮《李朝肅宗實錄》載:“長白山,胡人或稱白頭山,以長白故也”。此外,長白山主峯多白色浮石與積雪,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峯”的美譽,還有一個美好的寓意——“長相守、到白頭”。
遼寧——千山
千山原名千華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山中奇峯迭起,塔寺棋佈,其有峯巒999座,以其近千,故名千山。有“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座奇峯,或如獅虎雄踞,或如卧象盤龍。昔人有詩讚曰:“一石一泉皆化育,千華千頂孰雕鎪?”
遼寧的名山,還有醫巫閭山、鳳凰山等。
北京——香山
位於北京西郊的香山,以“香山紅葉”馳名中外。其名稱由來,説法眾多,主要有三種:
一是在香山的最高峯有兩塊巨大的岩石,形如香爐,每逢陰雨天氣,石上似噴雲吐霧,從遠處望去,好似香煙繚繞、嫋嫋升空,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
二是據明代史料記載,古時的香山,漫山遍野都長滿了杏樹,每到春季杏花飄香十里,香氣襲人,被稱為“杏花山”。由於濃郁的香氣,令遊人如痴如醉,又得名“香山”。
三是源於佛教。在佛教傳入中國時,多將建有佛教寺廟的高山稱為“香山”。1186年,此地就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大永安寺,1441年(明正統六年),由太監範宏出資進行擴建,並奏請皇帝敕賜“香山永安禪寺”之名,簡稱“香山寺”,故將該寺所依的山稱為“香山”。
天津——盤山
盤山古稱盤龍山、四正山、無終山。叫盤龍山,因它盤薄蜿蜒,形無定向勢如龍,故名。叫四正山,因它一峯突起,特立無以,蜂巢蓮瓣,四面如一,故名。叫無終山,因春秋時,盤山在無終子國範圍之內,山因國名。盤山之名的得來,一為元朝道士姬志貞説,古有田盤先生自齊而來棲居;一為清詩僧智樸説,東漢末年,邑名士田疇曾在這裏隱居,得名田盤山,意即田疇曾在這裏盤桓居住。後稱盤山。
清乾隆皇帝曾先後巡幸盤山32次,留下了歌詠盤山的詩作1702首,併發出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嘆。
河北——霧靈山
霧靈山歷史上曾稱伏凌山、孟廣硎山、五龍山,明代始稱霧靈山。因山中霧多,取伏凌山諧音,稱其為霧靈山。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稱霧靈山“其山高峻,有云霧蒙其上,四時不絕”。
河北的名山,還有祖山、狼牙山等。
河南——中嶽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
據東漢班固《白虎通》:“中央之嶽,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唐武則天(公元695年)封禪嵩山時,改中嶽為神嶽。自北宋以下,俱稱中嶽嵩山至今。河南的名山,還有王屋山、雲夢山、雞公山等。
山西——北嶽恆山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常山。“恆山”因何得名?説法不一。
《周禮》曰:正北幷州,其山鎮曰恆山。《白虎通》載:北言陰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風俗通》載: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另一種説法是因恆山山勢為橫向,橫、恆相諧。再一種説法是渾河古稱恆水,因恆水而得名。管子曰:“恆者,天道之有常可見。恆與常,總未脱開長久之意。”
山西的名山,還有五台山、北武當山、五老峯等。
安徽——黃山
黃山古名黟山,峯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為什麼後來改名黃山?説法有多種。北宋景佑《黃山圖經》的説法是:江南黟山,據得其中,雲凝碧漢,氣冠羣山,有古木靈藥,名花異果,瀑水飛瀉,湯泉香温,是軒轅黃帝“棲真之地”。唐玄宗信奉道教,特於“天寶六年(747)六月十七日敕改為黃山”。
趙汸在《送陳太常遊黃山詩序》中另立一説:黃山隤然中居,委和四表,因“坤道土德”而得名。這是試圖用陰陽五行學説,結合黃山形勢,作出山名新釋。根據《易經》,乾為天,坤為地,“天玄而地黃”。古人用金木土水火“五行”,配東南西北中“五方”與青赤黃白黑“五色”,認為土居正中,中央正色是黃色。黃山盤踞於崇山之中,因以黃為名。
安徽的名山,還有九華山、齊雲山、天柱山等。
江蘇——鐘山
鐘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譽。古名金陵山、聖遊山、北山、神烈山。三國時為避東吳大帝孫權祖父孫鍾名諱,因漢末秣陵尉蔣子文逐賊有功,身死葬於此地,而曾改名為蔣山。山上有紫色頁岩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故人們又稱它為紫金山。
江蘇的名山,還有天台山(與浙江天台山不是一座)等。
浙江——雁蕩山
雁蕩山又名雁巖、雁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南朝時期,梁國昭明太子在芙蓉峯下建寺造塔,為雁蕩山開山之始。唐代時期,西域高僧諾詎那因仰慕雁蕩山“花村鳥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來雁蕩山弘揚佛教,其人被奉為雁蕩山開山鼻祖。宋代,雁蕩山開發規模逐漸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為雁蕩山發展鼎盛時期。
浙江的名山,還有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等。
江西——廬山
有研究資料認為,廬山山名源於其山勢輪廓,因為在平坦的鄱陽湖平原上,廬山山體恰似“茅廬”。《詩經·小雅·信南山》有一詩句“中田有廬”,此為對山的形狀的描述。
還有人認為,廬山山名源於中國古代的“廬子國”。據《國語·楚語》記載,廬山所在位置在戰國時稱“廬邑”,因楚王曾到訪過廬邑,該地名氣漸大,故而廬邑地域內的這座獨特的高山,就被稱之為“廬山”。
公元前126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遊山後,在其著述《史記·河渠書》中有“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的句子,這是“廬山”之名第一次見諸於文字記錄,也是最早的記錄,一直沿用至今。
江西的名山,還有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等。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的名字源於武夷君。武夷君又稱武夷王、武夷顯道真君,是漢族民間信奉的神仙之一,屬於中國福建武夷山的山神、鄉土神。古時,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會先向武夷君祭禱。另一説是彭祖曾隱居於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福建的名山,還有太姥山、冠豸山等。
上海——佘山
“佘山”名字由來的傳説有多種:一説王母斬蛇造“佘山”;二説佘太君到過此地而名;三説東漢佘姓將軍隱居此地而名。
佘山之名最早的歷史記載,當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雲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明代《徐霞客遊記》一書,記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訪友的足跡。
佘山還有“蘭筍山”之名。《雲間志》記載:佘山多竹;南宋詩人許尚的《佘山》詩中,就有“人與室俱化,陰森松竹寒”句,可見當時這裏已遍佈修篁翠竹。1672年春,清康熙南巡,曾為佘山題“蘭筍山”之匾,從此佘山也被稱為“蘭筍山”。
民間傳説和史志記載都説明:佘山因佘姓而得名。佘山得名最遲在宋代,最早則在漢代以前。
廣東——羅浮山
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向來稱為百粵羣山之祖。《後漢書·地理志》劉昭注:“有浮山自會稽浮往傅羅山”。《太平御覽》引南朝宋懷遠《南越志》雲:“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峯在海中與羅山合而為一。”袁宏《山記》稱:“羅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峯,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於羅山。”這些都是羅浮山得名的傳説。
據説魏晉時著名道士葛洪來到羅浮山中,精研道術,對陰陽房中、丹道辟穀無所不窺。他覺得羅山、浮山兩峯巔若即欲離,大違小黃龍與青龍三公主的傳説,遂冶鐵為橋,人稱鐵橋峯。橋橫貫羅山、浮山兩峯巔之間,終於使兩山結合在一起,後世人們遂合羅山、浮山而稱羅浮山。
廣東的名山,還有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等。
海南——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島第一高的山脈,因峯巒起伏形似五隻手指而得名,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中國名山之一。
海南的名山,還有東山嶺等。
廣西——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廣西的另一座名山貓兒山,也因形狀似貓而得名。
象鼻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灕江東岸的穿月岩相對,一掛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的名山,還有大明山、青秀山、伏波山、疊彩山、姑婆山等。
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相傳為上古玄武神得道飛昇之地,因而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説法——道教鎮守北方的是北極玄武大帝,北方屬水;而武當山從道教地理來看是火形的;此火形之山,何人敢當?當然屬玄武大帝,因為玄武大帝是水神,所以只有請玄武大帝來壓住這個火,水火相濟,就中和了,所以武當山也叫太和山。於是後來改名為武當山。
“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宋代,道經始將傳説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起來,將武當山作為真武的出生地和飛昇處。
湖北的名山,還有神農架、大洪山、九宮山等。
湖南——南嶽衡山
衡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霍山、衡霍。根據漢代《甘石星經》所言,在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荊州,荊州最著名的山叫衡山。東漢的鄭玄解釋説,南嶽衡山的名稱是根據天上的星宿分野而來的。
衡山對應天上28星宿之軫翼,在上天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則管生長髮育,象一把秤一樣,要保持兩頭平衡,所以叫“衡山”。
湖南的名山,還有陽明山、韶山、莽山等。
雲南——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古稱聳雪山、雪山、雪嶺。共有十三峯,山頂終年積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玉龍雪山不僅氣勢磅礴,而且秀麗挺拔,造型玲瓏,皎潔如晶瑩的玉石,燦爛如十三把利劍,在碧藍天幕的映襯下,像一條銀色的玉龍在作永恆的飛舞,故名玉龍山。雲南的名山,還有梅里雪山、雞足山、蒼山等。
貴州——梵淨山
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梵淨山之名得於佛教“梵天淨土”一詞。
貴州的名山,還有黔靈山、烏蒙山、雷公山、大婁山、丹霞山等。
四川——峨眉山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那是眾説紛紜。一説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説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酈道元《水經·青衣水注》中引《益州記》曰:“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峨眉焉。”這是最早的記載。《犍為郡志》註解:“此山雲鬢凝翠,鬢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就是説山形像秀美的人的眉毛。
還有一種説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説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
四川的名山,還有青城山、貢嘎山、四姑娘山等。
重慶——金佛山
金佛山與峨眉山、青城山、縉雲山並稱“巴蜀四大名山”。又名金山,古稱九弟山。其所以稱金山、金佛山,是因為夏秋晚晴,落日餘暉把絕壁山崖映染得金碧輝煌,光燦燦猶如金山一座;有時又像一尊巍立的金身大佛,閃射出萬道霞光,山即是佛、佛便是山;昔日詩有“金佛何崔巍,飄渺雲霞間”之句,可謂形容盡致。稱之為九遞山,即山有九層、九折、九峯,重巒疊嶂之意。
重慶另一座名山縉雲山,古名巴山,山間白雲繚繞,似霧非霧,似煙非煙,磅礴鬱積,氣象萬千。早晚霞雲,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
“山城”重慶的名山,還有四面山、歌樂山、明月山等。
陝西——西嶽華山
古稱太華山。華山名字的來源説法很多,一般來説,同華山山峯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説:“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西峯翠雲宮前又有倒扣蓮花花瓣石,稱花山;又因近臨黃河是華夏發源地、人們口音等,故稱華山。
陝西的名山,還有終南山、太白山等。
甘肅——崆峒山
要説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説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説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崆峒,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崆峒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居多,有空洞之意。
甘肅的名山,還有鳴沙山、麥積山等。
寧夏——賀蘭山
賀蘭山漢代稱卑移山。賀蘭山最早載於《隋書·趙仲卿傳》,當時稱之為“曷拉”。
“賀蘭”一詞,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晉書·北狄匈奴傳》,西晉太康五年、七年、八年(公元284-287年),由塞北遷內地的匈奴人約有十三萬餘口,“十九中,皆有部落,不相雜錯”。這十九個匈奴部落中,有一個叫“賀賴部”。“蘭、賴語轉耳”(見《資治通籤》卷一○八胡三省注),賀蘭就是賀賴的音轉。由於匈奴賀蘭部曾於晉太康年間駐於賀蘭山地區,這座山便習慣地稱為賀蘭山了。
寧夏的名山,還有須彌山、牛首山等。
新疆——天山
天山周圍是古代匈奴,突厥等民族生活之地,這些民族的語言都屬於阿勒泰語的突厥語系,屬於突厥語的維吾爾語天山名稱叫“tengri-tagh”,“tengri”是天的意思,“tagh”是山的意思。因為維吾爾族是自古以來天山周圍的民族,所以天山的名稱是翻譯過來的。新疆的名山,還有崑崙山(山脈經過)、火焰山等。
西藏——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脈,藏語意為“雪的故鄉”。主峯為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藏語意為“第三女神”。
青海——日月山
日月山因山體呈現紅色,古稱“赤嶺”。藏語稱“尼瑪達娃”,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東側阡陌良田,一派江南風光;西側草原遼闊,牛羊成羣,一派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正應了日月陰陽之意。
內蒙古——陰山
陰山的蒙古語名字為“達蘭喀喇”,意思為“七十個黑山頭”,或許因為“黑”對應“陰”,所以漢語稱之為陰山。“陰山”一名歷史悠久,《史記》中已有記載,指現在的大青山——現在陰山山脈的中段。而大青山的蒙古語名字為“哈刺兀那”,意思也是“黑山”。
北朝著名民歌《敕勒歌》即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詞句名揚天下。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亦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名句。可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陰山”一名仍在使用。
台灣——阿里山
阿里山的名字源於傳説,有三個版本。流傳最廣的是,昔日有一名高山族首領名叫“阿巴里”,此人極為剽悍勇敢,以打獵為業;又稱狩獵地區首領名叫“阿里”,遂將此打獵區稱為阿里山。
台灣的名山,還有玉山、柴山等。
香港——太平山
太平山指香港太平山,英語:Victoria Peak,一般指“太平山山頂”,因而被香港人簡稱為山頂。太平山原名“硬頭山”,古稱為香爐峯,海拔高度為554米,是香港島的最高峯。
據傳嘉慶年間海盜張保仔盤踞港島時,在山下設東西營盤,並利用該峯作瞭望台,看見海上有商船經過,就用旗號通知山下營寨,出動船隻去截劫,故稱扯旗山。
1842年,香港正式開始受到英國的統治,英國人為宣示主權,因此于山頂懸掛英國國旗,這則是“扯旗山”來源的另一種説法。
後來,英國人以曾擔任香港輔政司的柯士甸(John Gardiner Austin)將該山易名為柯士甸山,再後,又以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命名為維多利亞山,英文名稱則沿用至今。
澳門——東望洋山
東望洋山(Colina da Guia)俗稱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山崗,高海拔93米,南連若憲山。“東望洋”相對於西望洋山而言。葡萄牙語稱呼源於當年率領荷蘭軍隊攻打澳門的將領名稱。
古稱琴山(因其形似卧琴),原為一荒蕪山岡,東面臨海。1622年建成炮台(內有一教堂及遠東最古老的燈塔,澳門的經緯度座標就是根據燈塔的座標而定),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19世紀澳葡政府廣植松樹,故被稱為松山。後更開闢公園,成為澳門重要市肺。1920年代東麓填海成新口岸,至今至廣廈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