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峒鄉岜團侗寨是廣西三江縣侗族生態博物館動態展示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岜團寨旁的苗江上,有一個可以人畜分行,有百年曆史的雙層立交木橋,它就是岜團風雨橋。
走近橋頭,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的記載,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8年),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耗時長達12年。橋呈東西向,長50米,寬4.5米,橋台間距為30.14米。
橋面分人行和畜行道,畜行道懸於橋側,上層人行道高2.4米,寬3.1米;下層畜行道高1.9米,寬1.4米。
在橋頭石台和河中橋墩上架設圓木樑,間隔橫木,層層挑出,形成疊梁式橋身。
岜團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橋頭置兩個出入口,並設橋閣使兩個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則順應道路方向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門牌坊。
這座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侗族工匠所建,各從一頭建去,各有風格,卻渾然天成地統一在整體中。據傳,建橋師傅是岜團、平流兩村的兩位民間藝人,他們建橋沒有圖紙、不用一棵鐵釘,只用幾根竹杆作測量工具,一個從左邊建,另一個從右邊造,在中間連接而天衣無縫。
該橋造型莊重典雅,結構獨特,亭閣的瓦檐層迭,檐角高翹,幾十株參天珍衡樹種五針松蔭護橋頭,橋與山水及侗寨風光緊緊相連,與山水及侗寨構成了一幅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圖,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珍品。
據瞭解,岜團橋是世界上最早的絕無僅有的人畜分道木質雙層立交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兩個工匠各自關門作業最後完美結合的橋樑,是廣西地區僅存的兩座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它在木橋立體功能分工方面屬國內外首創,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譽為"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民間橋樑建築的典範。
在該橋方圓幾公里範圍內還有氣勢磅礴的林略梯田、四季景色美不勝收的高山天湖大塘坳、“十大美麗鄉村”之一以鼓樓羣著稱的高定侗寨、以鬥牛著稱的平流侗寨和八協侗寨等侗族風情獨特濃郁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美景。
岜團風雨橋距三江縣城只有43公里。
2001年6月,岜團橋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