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兵 ‖ 資水悠悠潤古鎮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
劉元兵
傳説盤古開天后,神農皇帝憐惜蒼生,心懷仁慈,率北斗七星下凡,讓先民由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過上了農耕生活。神農皇帝巡遊至御駕山,用手中的玉耙,由北向南一劃形成資水河。當時只因一隻巨型烏龜擋道,炎帝心慈,手中來耙向左移動劃一弧形地帶。因此,資水河從龜山以南環繞成一個半圓形後,靜靜地向南流淌。通過這段的資水河,當地鄉民叫它環溪河。
從前,環溪河畔因樂至縣到簡州的東大路在這裏擺渡船,興碼頭,再因碼頭上東來西往的排夫商販如雲而聚人氣,興商貿。久而久之,上游新橋灣早年的集貿市場也移聚於此。又因這裏新修一座橋,新橋市場日顯繁華之象,當地鄉民就稱它新橋場。
勞動創造生活,生活演繹歷史。雲合先有街坊後建鄉制。街坊歷史從國民政府的鄉公所裏面現存132年的兩顆古柏推斷,它的主人應不晚於清朝中期。
整過鄉場由西行,呈丁字型佈局。丁字形的3個未端分別設有子門,每晚為防匪盜晚閉早開,街道還有更夫打更以值守更。上柵子在學道街於現巷子口,中柵子在南華官背後十字路口,下柵子在西場口。老街中間寬約2米用石板鋪成整潔的道路,路兩邊街沿,全是廊坊古匹穿鬥結構小青瓦房,還有風火牆。有橋通簡陽塘壩鄉。古橋上有一對精雕細刻的石龍,直徑約一尺,頭高三尺,石龍頭向北方蹲在橋敦上,尾在石板橋南敦上。整條龍作張牙舞瓜狀,以鎮洪水來犯。每當河中貨船通過時,兩岸光着臂膀的縴夫用力朝前,船工號子響徹雲霄。鄉場以三六九天逢一場,遠近鄉民相邀趕新橋,逢場天街道貿易繁忙,十分熱鬧。
湖廣填四川后,千里爬涉來此定居的百姓,由於思鄉情結,建設了很多廟宇和會館,供本籍同鄉人丁思鄉聚會,是當時兩個重要的社交場所。
據73歲高齡的原雲合鄉副鄉長伍玉華回憶:雲合鎮上有江西館、南華宮、關聖廟、牛王廟、禹王宮等。
場鎮上的江西館在東場口,坐東向西,佔地約6畝,是他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大門外兩棵百年以上的黃桷樹如華蓋巨傘,左右排列佔地近一畝。兩樹間各有一枝,在正門上方組成一人字奇觀,大門正中有一牌坊樓,上方刻有文武人物戰場。用五彩瓷瓦,框邊上書:江西會館。牌坊高約8米,圓形拱紅漆大門高約3米。兩邊圓拱雙扇耳門,平日關閉。
兩平房頂部塑有風火朵子做防火牆,進大門頭頂萬年樓,高約3米,由8根直經2尺大園漆紅石柱支撐。萬年台子及耳樓台沿用木板包裝,寬約2尺,全部精雕細刻文武人物和奇花異草。萬年樓台頂和兩邊耳樓台走廊天花板為白底彩繪戲裝圖,繪有四大古典名著故事板畫,每櫃方形一米大小,一框一畫一故事,十分精美生動。這些畫或唱或舞刀弄劍,演繹着歷史。
萬年樓台房頂四角高蹺,總高2尺,內坎鑲彩瓷,飛龍走鳳。西邊耳樓中部向院內凸一樓台,角詹高翹;南北耳樓每間及廊沿樓台等均若干木柱石柱,一柱穿過樓層,直到房頂。穿鬥框架,古皮牆體。
正殿堂頂5丈,各有風火牆,一匹用五彩瓷瓦嵌成,與萬年樓台頂風火牆對齊均稱。正殿堂內12根紅漆木柱頭頂穿鬥,結構彩繪,橫豎梁等均五彩繪就,殿高約8米。各木柱刻有對聯。萬年樓及正殿頂蓋圓銅瓦。正殿正中後設主席台,高一尺五,兩邊角樓及耳樓蓋小青瓦,用檔瓦封沿。萬年樓及耳樓台左右各設一大方木梯,共6部供上下樓用。正殿內前沿牆高3尺。用方石柱套三寸厚石板裝成,上用條石護欄,院內殿前,左右各植香樟楠木1棵,直經約2尺,高2丈多。整座會館1樓外牆體用大型方塊石砌築,精鑽細磨,接口嚴密。每塊石頭厚約一尺二寸,寬約二尺五寸,長約四尺。樓板木質優良光滑,木極樓上穿鬥古皮套間。長廊雕刻,精工細作。
整座會館呈正方形,四周房頂除正殿外,拱脊瓷片彩繪,雕樑畫柱,結構優美,莊嚴和諧。
建國後,江西會館用於辦學,當時全小學約600餘人。後來因年久失修變為危房,嚴重影響師生安全,1986年底被拆除改建為雲閤中學,小學遷往北側僅一牆之隔的肖家祠辦學。
南華宮在街坊中部正北,其建築結構造型與江西會館大同小異。正殿供有榮華祖師,只是南兩側耳樓沒有外凸樓台。院內正殿前左有香樟樹1棵,1984年被砍伐,右植黃角樹1棵。正殿於1985年被拆除,改建為辦公用房。北側於1991年拆除改建。南側於1993年拆除改建(含萬年樓),三個大門遺蹟至今還在。此會館是湖廣籍人士的社交會議場所。
雲合場最大的廟宇是關帝廟。在江西會館左前方二百米處,坐東北向西南。正殿供的是協天大帝關羽。因關羽義正乾坤,以禮待世人,很受歷朝推崇和民間禮拜,香火非常旺盛。院內正殿前有2棵黃角樹,至今還生長茂盛。
聽長輩説,關帝廟佔地約3畝多,大門內還設有市場壩,逢場天貿易繁忙。它的背後是民國時期的鄉公所。建國初期,人民政府在這裏辦公,完成了清匪反霸和鎮反工作,兩年後,鄉政府遷往南華宮。院內兩棵1888年種植的古柏從樹上的標牌樹齡可推斷房屋的主人和這裏的繁榮景象。1958年這兩個院子被撤除,在原址新修糧站。如今,只剩古樹在訴説着歷史的變遷。
修得最好的廟字是禹王宮,位於南華宮背後不到100米,現在的市場壩正門口。廟宇大氣莊嚴美觀,鄉民為了風調雨順,年年有個好收成,就在這裏供奉大禹王,可惜1941年正月十五晚上的一場大火,把禹王宮焚得乾淨,燒燬後沒有再修建。
緊鄰關帝廟右手,還有一土木結構的牛王廟,佔地不到半畝。廟外開有牛市壩和家禽市場,廟拆除後市場一直開辦到新修市場壩前的1985年,才結束了它的歷史。
會館和廟宇是鄉民在場鎮上的重要活動場所,是移民的根據地,它為百年古鎮打下了深深的歷史烙印。它們印證着古鎮的歷史,見證了這裏的繁華和華麗轉身。
悠悠資水河是雲合人民的生命之源,千百年來它由北向南滋潤着雲合大地,使這裏變得富饒,給沿河兩岸世世代代生長在這裏的鄉民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資水河畔雲合古鎮的百姓,在這裏生活勞作,奮力拼搏,成就了雲合鎮燦爛的文化和厚重的歷史。
作者簡介
劉元兵,筆名賢者無憂,《金堂作協報》執行主編,《三江文藝》《江山文學》編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歷史學會理事,金堂縣作家協會秘書長。
作品散見《人民郵電報》《華西都市報》《四川工人日報》《晚霞報》《成都日報》《安慶晚報》《新金堂報》《新青白江報》《今日蒲江報》《四川散文》《晚霞雜誌》《三江文藝》《鳳凰湖》《金堂文聯》等報刊,以及中國作家網、中國散文網、江山文學網、盛京文學網、網易博客等網絡媒體。代表作主要有《父親的雞公車》《母親與布鞋》《母親的核桃花生奶》《母親的眼淚》《搖把子電話的情懷》《老井》《故鄉的紅豆》《母親叫我“半灌水”》等。
主編《夢開始的地方》《廣興記憶》,合作編輯《晨曦與篝火》《金堂地名故事》等書。著有散文集《郵仔鄉愁》一書(該書曾入選四川省第九屆文學獎參評書目)。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劉元兵(《金堂作協報》執行主編,《三江文藝》《江山文學》編輯)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