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最“愛國”的一條河,流到國外又返回中國,曾讓日本損失慘重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休閒

中國河流眾多,其中有一條被譽為最“愛國”的“愛國河”,卻鮮為人知,它就是哈拉哈河。
哈拉哈河又叫哈勒欣河,它是我國和蒙古國的一條界河。由於哈拉哈河所處的地貌西高東低,從東岸朝着西岸望去,彷彿一道長長的屏障在眼前。因此該湖又經常被叫做在蒙語中有“屏障”之意的“哈拉哈”。

哈拉哈河
哈拉哈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側摩天嶺北坡的松葉湖。該河自東向西流,流經杜鵑湖、蘇呼河等湖泊後,它的幹流會從伊爾施鎮,流入蒙古國的貝爾湖。接着,它再折返入境,重新流入我國的呼倫湖。由於哈拉哈河流到國外後又返回中國,所以不少人又因此稱它為“愛國河”。
哈拉哈河由於世代流淌在蒙古高原,所以它的河岸叢生着眾多原始的植物羣落。同時,河內也因此盛產了多種名貴珍稀的冷水魚,其中體形碩大的哲羅魚因肉質鮮嫩而久負盛名。然而哈拉哈河之所以在歷史上聲名鵲起,除了它特殊的流經路線外,主要還是因為在二戰期間,哈拉哈河下游曾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戰役——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又稱哈拉哈河戰役。這場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在諾門罕發起的大規模軍事衝突。當時,諾門罕位於偽滿洲和蒙古的邊界,因此雙方在許多地段都存在邊境糾紛。然而在偽滿洲和蒙古境內,又分別有日本和蘇聯的駐軍。
從1935年開始,日本關東軍駐海拉爾的部隊以及興安騎兵部隊,就以歷史遺留下來的邊境問題為由,經常在中蒙邊界地帶發起挑釁,實則是為了試探蘇聯和蒙古的軍事實力。日軍在挑起多次軍事衝突後,日軍和外蒙軍最終因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發動了戰役。
在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的搜索隊隊長東八百藏,率領104名騎兵、90名裝甲兵到達了距諾門罕有80多公里的甘珠爾廟,企圖在諾門罕一帶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展開進攻。日軍打算佔領蒙古國的東部領土哈拉哈地區後,再以此為跳板,隨即侵入蘇聯的遠東地區,以實現他們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

行進的日軍
一開始,由於日軍有5架戰機的配合,蒙軍一度處於劣勢。但後來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很快派出軍隊、坦克、戰機趕來支援。在蘇聯的配合下,日本關東軍的搜索隊幾乎全軍覆沒,他們攻下哈拉哈地區的計劃也隨之失敗。
到6月份後,日本又派出了4個飛行團,和17個戰鬥轟炸、偵察機中隊。這時,蘇聯也出動了150架飛機,對日軍的集結所在地展開了空襲。蘇日雙方就這樣持續了長達3天的空中大戰後,日軍另外派出的戰機又抵達了戰場,並擊落了蘇機99架,擊毀了地面飛機25架。
蘇聯戰機受到重創後,另一批蘇軍組織150輛坦克、154輛裝甲車、90門大炮和全部飛機及其它部隊,分三路對日軍展開了反攻。在蘇軍的猛烈進攻下,日軍暫時停止了攻勢。這時日軍以進行戰線整頓為藉口,暗地裏開始實施早已擬定好的諾門罕地區的細菌戰計劃。

諾門罕戰役
在7月13號當天,石井細菌部隊少佐碇常重,帶領22名敢死隊員乘坐2只膠皮筏,在哈拉哈河中撒入了達22.5公斤的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企圖以這樣的方式重創蘇軍和蒙軍。然而讓日軍意想不到的是,哈拉哈河特殊的流經路線,反而讓1340名日軍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病。另外731部隊的軍醫和敢死隊員,也因細菌傳染死亡了40多人,日軍為此損失慘重。

諾門罕戰役
最終,這場歷時135天的諾門罕戰役以日軍失敗告終。後來據統計雙方在這場戰役中,投入的兵員達20多萬人,大炮約500餘門,飛機900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同時,死亡的人數高達6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