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就停在眼前這幾棟新房子門口,我們揹着包就出發了。這一次,目的地是秦嶺柞水縣龍潭村。
左邊背紅色包的友人G,腳下踩的是我們停車這户人家的水泥院壩,右邊背灰色包的友人Y,腳下踩的是縣道Y275皂寬路的窄窄路面。
山裏路窄,不分你我,水泥院壩和皂寬路其實已經融為一體,它們的分界線只是中間的那條細細的縫。
這個龍潭村,原本屬於柞水縣寬坪鄉,是這個鄉所屬的4個行政村之一。不過,現在寬坪鄉早被撤銷不復存在了,龍潭村現在屬於柞水縣鳳凰鎮。
別看皂寬路的路面這麼窄,但對於生活在附近山裏的人來説,這卻是一條通往鎮上的主幹道,而且每天都有客運車輛來來往往。
道路邊上,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十分醒目,上面寫着:“鳳凰鎮龍潭村通村客運停靠點,柞水縣交通運輸局監製。”
這種招手停客運車,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坐過了。我老家是在國道G210旁邊,一直到上大學之前,這樣的招手停客運車,都是我們外出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一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也沒想到自己會開上車。作為一個稻農的兒子,我始終固執地認為,出門就得坐這樣的車才行。沒想到如今回到老家,老家那裏私家車基本已經普及。
時間是2020年11月15日早上9時58分,山裏安靜得很,除了我們之外,道路上沒有車也沒有別的遊人,這個時間點上,大概是不會有人進山遊玩的。
路兩邊的人家都收拾得很乾淨,看得出都是勤快人,柴禾整整齊齊地堆放在屋檐下。説句實話,這些搬遷房修得都不錯,寬敞明亮,唯一的不足的地方就是人氣不高,住的人不多。
一個新建的門樓裏面,院子寬敞得很,一看就是這個移民搬遷點最重要的場所。門樓左邊,貼了一張《愛路護路公約》,門樓右邊,是幾張層層疊疊貼上去的公告。
還沒來得及走進去細細看這個院子的情況,就聽見兩位友人喊起來:“這邊有個洞,裏面還有水。”急忙跑到路對面去看,發現一個人工開鑿的山洞裏面,清澈的溪水正在汩汩流淌。
“為啥在這地方鑿這麼一個大洞?”我們對着在溪水裏洗完鞋子正往回走的大嬸問道。
“把河道改一下,水從洞裏流過去,這邊好修房子。”大嬸回應説。
大嬸從河道里走上來,移步到剛才那個大院子裏面,我拍下了她的背影。這張照片的遠處,出現一個端着茶杯的男人,男人上方房頂上寫着“鳳凰鎮龍潭村服務中心”幾個大字。
從龍潭村服務中心出來,大約250米之後,右手邊過了橋就是進入龍潭村的小岔路。
在秦嶺山中行走,縣道Y275皂寬路這樣有名有姓的道路可以開車,但前往龍潭村這樣的小岔路,還是建議就不要開車進去了。開車,危險不説,更會錯過路上許多精彩的風景。
這條小岔路,看起來就很陡,後來的結果證明它果然很陡。
友人G和友人Y走在橋上時,我按下了快門。他們右邊,10餘棵新種下的白楊樹白生生的,筆直而挺拔,他們左邊,竹林叢中掩映着兩三户人家的房子。
那房子也是白生生的,有兩層樓高,局部甚至是三層。每個人都會追逐美好,好的房子好的人生,這種向好的願望不會因為是生活在山裏就減少,只會更多。
房子牆根前,男主人正在用小翻鬥運送毛慄殼。秋天裏採摘毛慄剩下來的這些毛慄殼已經曬乾了,這東西能用來幹啥?我沒研究過,也沒好意思問,所以真的不知道。
因此剛剛進山,腳下生風,雖然海拔提升很快,但卻擋不住我們的腳步。
路是鑲嵌在斜斜的山坡上的,從路面上的痕跡看,上上下下的行人和車輛還不算太少,道路盡頭肯定有一個大村莊。
溪水從高處流下來,越過河道里的青石,形成一個個小小的瀑布,發出不大不小的聲響。
冬季的秦嶺灰濛濛的,大部分樹木都掉光了葉子,山裏已無多少生機,四周異常安靜,好在天氣並不寒冷,體感十分舒適。在這樣的地方行走,總感覺地球的旋轉變得很慢很慢。
回頭去看龍潭村岔路入口處的房子,這一户人家的房子建得很有特色,左右完全對稱,有兩扇大門和兩個堂屋,看來是兄弟二人合力而建。房子更遠處,隱隱可以見到皂寬路。
過了一會,繼續走了兩個髮卡彎之後,當再回頭去看這條路時,我們真慶幸自己是走上來的。
作者簡介專業行走,行走秦嶺十餘載,邊走、邊拍、邊寫,自創“行走體”散文,網絡閲讀九千萬,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賈平凹老師、比爾·波特先生傾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