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西樵簡村十三間大鑊耳石腳屋,4米高的石牆連子彈都打不穿!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休閒

無論開車坐車,途經西樵前往高明的路上都會看到在路右邊“簡村”的大路牌,西樵簡村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位於順德水道與西江間肥沃的沖積平原上,一直保留着開船打魚的習俗。比較出名的簡村的北帝廟每年三月三都有上萬人祭拜,依山傍水的簡村是人傑地靈之地,簡氏立村後,族人直至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已全部搬遷至佛山禪城區簡村社區落籍,後來陸續有陳、冼、李、馮、郭、林、莫等大族遷來。

進村後,右手邊五彩外牆的是“遊客服務中心”,還建有刷身份證進入的“無人看管閲覽室”。

村口“忍齋陳公祠”

村口略顯滄桑的老埠頭,依然會有停靠的小舟,隨風浮浮飄飄。旁邊建有公園、球場。

村內的旅遊標識很完善,景點有陳啓沅故居、北帝古廟、陳氏大宗祠、忍齋陳公祠、李氏宗祠,南莊冼公祠等。

交通:

自駕:導航定位“南海區西樵鎮簡村村民委員會”可到簡村

公交:乘坐西樵鎮巴,樵06路,到“簡村站”。

活動中心旁建有非常大氣的「簡村村村史文化館」,陳列室裏安安靜靜地擺放着舊時所用的農耕工具,可以看出以前是如何耕作禾田、養殖水產和種桑育蠶。

現在流行的牆畫在村內很多地方也能看到,牆畫的內容都是舊時的盛況。

村內古井眾多,沒有做特別的保護。

簡村的風水湧“丁字湧”源於西江支流,橫穿簡村而過,在村中心分出一個水灣,形成一個“丁”字形,丁字湧由此得名,湧堤以花崗岩條石砌成,整潔光滑,幾乎每50步就有一個小碼頭,湧灣處民居較多的地方甚至隔五步就有一個埠頭,這些花崗岩階梯構成的埠頭可以用來清洗衣物,又可以用來上下船隻,幾乎家家户户都擁有一個小小的埠頭,不用為了爭奪下水位置而造成鄰里不和。在河道較為筆直的地段,花崗岩湧堤邊還雕刻有用來拴住漁船的“拴船石”。

「百豫坊」是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由陳啓沅在簡村崗頭興建祖屋四條巷十三間大鑊耳石腳屋,4米高的石牆連子彈都打不穿,村內古屋、祠堂、鑊耳屋、廟宇加起來也只有十餘間,被納入了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説到簡村,不得不提陳啓沅,他是簡村名片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有濃郁愛國思想和科學創新精神的華僑民族企業家。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陳啓沅在簡村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

陳啓沅銀倉位於簡村陳啓沅紀念館東側,是陳啓沅歷史建築羣遺址之一,當年放置貴重物品的地方。陳啓沅銀倉由於常年荒棄,房屋已經倒塌,只剩下四邊石牆。

大門一般由三道門構成,第一道是屏風門,象兩面窗扇,擋住了外面路人的視線。特色的是第二道門,叫趟櫳門。趟櫳門是古老的“防盜門”,形似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着十幾根圓木,圓木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趟櫳門左右開啓,既通風又保證了基本的安全。 嶺南地區天氣炎熱潮濕,住所講究通風透氣,屏風門和趟櫳門正是起到這種作用。第三道門是真正的大門,舊建築多半是這種門。

陳啓沅紀念堂就設立在簡村綺亭陳公祠內,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築,1887年陳啓沅創辦繅絲廠致富後修建,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米,起名為綺亭陳公祠是為了紀念其承繼祖父陳綺亭,建造在旁邊的“百豫坊”則為陳啓沅家族居住的房屋。現在維護修繕中,關閉不開。

簡村祖廟採用三進式格局,抬梁式構架,據傳最初為木質樑柱結構,由於長年風吹雨打而至腐朽,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進行第一次重建,由簡村七姓聯合籌資,正式改稱北帝古廟,成為後世各宗族議事的地方。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進行第二次重建,把原來的廟宇拆除重建,改名為“聖堂古廟”,三進軸線佈局正式形成。廣東珠三角一帶多屬水鄉,以水為始源,所以北帝廟又稱為“祖廟”。

北帝廟始建於公元1277年,距今有700多年曆史,是南海四大古廟之一,北帝是指真武帝君,原稱玄武,宋以後改為真武,形象為龜和蛇。在我國古代四神和二十八宿排列上,玄武位於北方,主水,因此又稱北帝(黑帝),主管水利之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北帝廟門的兩根石質門柱上,刻有“聖神武文古今同頌,堂皇冠冕廟宇重新”的對聯,廟門上書“聖堂古廟”四個大字,由當時南海著名書法家陳龍輝題,而兩個青石門柱則由小字寫着“河南任嚴鎏、任延堅敬奉”的字樣。

北帝廟檐口的花檐板以及三個殿堂高脊上的桁樑木方,多用坤甸木製作,經歷百年而不腐壞,雕刻精緻。廟堂高脊上則以陶塑、灰塑製成“二龍戲珠”、“六國封相”等形象。正門牆壁上水磨青磚夾銅線的建築工藝,水磨青磚以色青,質堅而著名,是當時比較上乘的建築材料,以一指寬、2毫米左右厚度的銅片鑲嵌其中,使得北帝廟的正門牆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