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如何教子?
· 這是第3846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3k+ ·
這篇是“中年好友蘇東坡13”,為了抓緊出書的進度(上半年要截稿),所以我可能會盡量一週兩更。最近看到某公募基金大佬跟他兒子之間打官司,鬧的如此不愉快,覺得中國式父子感情實在有些脆弱。
這篇就寫寫蘇東坡是如何教育他的兒子們的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人生中最深的緣分,是自己的孩子。你造出了這個存在,並且深刻影響了他/她的命運。
養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她回報什麼,或是以備養老之用,更不是為了光宗耀祖。很多時候,就是生命中的一個相互陪伴關係,一起研究一些新的課題,一起經歷一個新的階段。這樣才是健康的、不執着的親子關係。
我這幾年寫文章,遇到某些需要形容人認知上差異和表達的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想起兩篇文章——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和蘇東坡的《石鐘山記》。高中的語文課基本都忘光了,能想起來的就這兩篇,也不知道為什麼。想不通為什麼的,就留個疑問當緣分吧。
他們這兩篇文章有幾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很類似。都在表達人的意志力、實踐力、環境差異、表達力的極度不同,所造成的認知結果有巨大的差異。
《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現在開始寫蘇東坡系列了,寫到他的兒子們。在隨意翻閲資料的時候,第一個遇到的還是這篇文章——《石鐘山記》。這是東坡教子最好的案例説明。
怎麼説呢?
蘇東坡在黃州謫居5年後,朝廷一紙文件下來,讓他到汝州,他們一家便選擇做船去。當時蘇東坡的長子蘇邁已經26歲,馬上要到饒州德興任縣尉。東坡就順道送蘇邁到湖口。在黃州那段隱居的歲月,父子們經常一起從事耕讀,討論點廣闊無用的問題。這其中就包括鄱陽湖畔的石鐘山,它的得名由來之類的問題。
蘇邁從《水經注》等古書中找出了許多説法,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魚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止響騰,餘音徐歇”等等,蘇東坡覺得這些解釋都牽強,看起來,酈道元和李渤(唐詩人,《辨石鐘山記》作者)都未能説清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蘇邁想繼續找典籍,東坡説不用找了,並告訴兒子,研究學問要實地考察,自己親自去驗證。
不過這事兒,一懸就是四五年,趁着這次大家的職務變動,有一段長途跋涉,過程中他們就一起遊覽了石鐘山,隨着寺中小童一起扣石探究,側耳傾聽各種奇妙聲響。
山明水秀之中,人的心情自然能好起來,靈魂再有困厄,也能緩解。況且,相知的家人們還能一路相陪。對於內心強大且有寄託的人來説,知道自己的處境,更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麼,就不會懼怕生命中的遭遇。
父子二人,志同道合,求真務實。蘇東坡的脾性、氣質完全影響了他的大兒子。蘇邁經常向蘇東坡的朋友們請教,比如會寫信給黃庭堅。寫信真的是一種帶有歷史情結的事情,黃庭堅的《答蘇邁書》就很有名,一直流傳了下來。
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讀書光陰,亦取諸鞍乘之間耳。”意思是,閲讀書籍的時間,也是從騎馬乘車(出行)的時間中抽取的罷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自由自在,享受充分的閒適散淡的讀書時光,其實每個人在社會中交際應酬,在人堆裏處理事務和關係,忙是肯定的,吸收知識真的在於珍惜每一秒屬於自己的時間,碎片時間集腋成裘地閲讀整本知識,而不是以碎片求碎片。
當然,蘇邁自己也有詩句流傳於世——“葉隨流水歸何處,牛帶寒鴉過晚村”“熟顆無風時自落,半腮迎日鬥鮮紅”;還有《夜坐聯句》等等。蘇邁在歷史中也留名了,是非常不錯的蘇家孩子。
陶淵明寫過《責子》:“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孩子爭不爭氣,全看天意嗎?有時候,越是名家的孩子,越難出彩,因為祖輩父輩實在太強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均值迴歸,叛逆得不行,親子關係很差。
東坡有4個兒子,除了十個月夭折的、最小的兒子蘇遁之外,其他三個,後世評價其實都不錯。《東坡先生本傳》(《宋史》)雲:“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邁,駕部員外郎。”
我們現在再説説“小坡”蘇過。蘇東坡第三子。這個過兒,其實也挺有意思的。生了這個兒子,實在是蘇東坡的福氣。他被貶謫到黃州、惠州、儋州,都是這個兒子陪着。
蘇東坡一直在詩中詞中感謝王朝雲不離不棄陪他到惠州受苦受難,王朝雲最後也病死在了惠州。東坡以為惠州會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站,在白鶴山建了新居,讓兒孫們都來一起生活。
他怎麼也想不到,還得去更偏遠的海南。樂觀如他也一時接受不了,有時候豁達不是一種一瞬間的態度,而是懂得慢慢開解自己,最後接納自己暫時改變不了的處境,慢慢把自己變好,把周圍環境變好。
他到儋州後上書宋哲宗説:“臣孤老無託,瘴癘交攻。子孫慟哭於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於海上,寧許生還。”又寫過詩歌“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對往後的人生是很失望的。
悲愴之下,所幸有小兒蘇過相隨。養兒防老,其實是一種幻想。但如果老來真的有兒女相伴,真是人生的福氣。大多數孩子長大了,都放飛了,不會呆在父母身邊的。而蘇過是一個例外。
他內心是平靜和安穩的,在這幾個兒子中間,他最受陶淵明的影響,因為父親帶着他隱居過、實踐過。他喜歡陪着這個有趣的、永遠有才華和樂趣的父親。
東坡寫過《和陶遊斜川》,蘇過就寫《次陶淵明正月五日遊斜川韻》。父親寫什麼,他就和什麼。這樣的兒子,也是絕好的人生相伴者,甚至比伴侶還伴侶。
蘇過給自己取名“斜川居士”。我認為,最得東坡思想真傳的可能就是他。他的文章也是兄弟三人中最好的。
有這個年輕人在身邊,東坡的內心也康復得很快。他漸漸適應了在海南的生活,甚至還馬上讚歎起來這樣的日子——“我本海南民,寄身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
蘇過經常勸慰他的父親。在給父親賀歲的詩歌《大人生日三首》其二里寫道:“天定人難勝,誠哉申子言。不須佔倚伏,久已恃乾坤。”
意思是,春秋時晉太子申生遭晉獻公寵妃驪姬陷害被迫自殺,死前説天定人勝難,將自己的死歸於天意。蘇過借這個典故,是跟父親説,被貶是天意,而不是人力所為。不必太過糾結難過。在儋州沒必要探究是禍還是福,時間長了,天地可以證明您的忠心和功德。
並以“勿嘆乘桴遠,當知出世尊”,化用孔子説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勸父親貶居海外只當是遠離塵俗,可享出世的高貴。
其實,教子無他,言傳身教一直帶在身邊的人,靈魂是相通的!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懂得用充實的內容填滿在一起的時光,那其實也是所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秘訣。
蘇東坡系列文章:
中年好友蘇東坡1、中年好友蘇東坡2、中年好友蘇東坡3、中年好友蘇東坡4、中年好友蘇東坡5、中年好友蘇東坡6、中年好友蘇東坡7、中年好友蘇東坡8、中年好友蘇東坡9、中年好友蘇東坡10、中年好友蘇東坡11、中年好友蘇東坡12:“陶白蘇”
「 圖片 | 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