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貴,沒廁所?露營經濟不能只憑運氣|新京報快評
露營火了,但發展露營經濟還需各方努力。
2022年5月4日,遊客在北京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搭帳篷享受假期美好時光。露營成了這個五一假期頗受青睞的一種出遊方式。圖/IC photo
文 | 丁慧
一頂帳篷、一把摺疊椅、一塊天幕、一塊空地,有了這些,基本就可以張羅起一場説走就走的“露營”。今年五一假期,露營成了户外“頂流”。在各類社交平台上,與露營有關的照片、帖子早已刷了屏,在某生活方式分享平台,關於“露營”的帖子也已超過200萬篇。
“露營熱”也催生出了露營經濟。據《法治日報》報道,某旅遊網站最新發布的《春季出行趨勢報告》顯示,3月至4月出行的露營產品預訂火熱,預訂量環比增長120%。此外,從帳篷到桌椅,市場上也湧現出一大批露營品牌。但露營作為一個新興的消費形態,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規範,問題也有不少。
《瀟湘晨報》報道,商業化露營基地一般分兩種:一種可以自帶帳篷,基地只提供露營位;還有一種可以直接提供“帳篷酒店”。自帶裝備的一般需要繳納進場費,有的按人頭收費,有的按家庭收費,還有的以帳篷數量為單位,沒有統一的標準,價格也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各個營地提供的配套設施也不一樣,有的提供衞生間、水源,有少部分還能提供淋浴間、廚房等。
對於商業化的露營基地來説,營銷很重要,再加上營地容易營造出質感,容易出“大片”。在“貌美”的露營社交圖片吸引下,相當一部分人在“露營熱”的裹挾下去嘗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露營,卻發現實際體驗更多是難以為外人道的種種不適。
比如,網紅營地同質化嚴重,帳篷擁擠不堪,營銷圖片和實地“圖文嚴重不符”;某露營地帳篷酒店高達2388元一頂/天;有的露營地甚至沒有衞生間……事實上,商家在露營產品營銷以及經營上,每多一件對實際舒適度打折扣的行為,都是在加速人們對於露營“幻想”的破滅。
“精緻露營”起源於歐美,發揚於日本,近些年才被引入國內,卻通過一些社交平台迅速“破圈”。與之前帶有户外探險性質的“野營”不同,商業化的露營,沒有探險,也沒有衝鋒衣,有的是氛圍燈和休閒椅,人們更多的是感受露營的精緻、休閒氛圍以及這種新興休閒方式帶來的儀式感。
這的確也是一種商機,但部分商家的急功近利行為卻並不利於露營經濟的發展。露營,不該演變成為一個拍照打卡活動,而應注重迴歸露營親近自然的初衷,滿足人們休閒、放鬆、娛樂的露營需求。而這些最終迴歸的其實還是人們露營時的舒適感,以及對自然的愛護。
2022年5月3日,北京東小口森林公園“安營紮寨”的市民們,在五一小長假中享受露營這種新的户外休閒方式。圖/IC photo
目前,針對商業化露營行為的專門規範並不多。僅有上海、湖南等地出台了相應的地方規範,對帳篷營地的經營基本條件、營地建設和遊客的基本服務、特色服務、配套服務以及安全管理、服務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在露營行業標準尚未完善、相關規範尚未形成的現實語境中,一些消費者也並不具備普遍良好的露營素養。比如,有些人亂扔垃圾,有人違規露天燒烤,還有人為了逃避營地費用,隨意扎帳篷的情況。
可以説,目前的露營經濟雖然勢頭蓬勃,但也十分脆弱。這就對露營行業的合規性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需要行業標準與規範及時“補位”,而經營商家也要繼續完善相關配套,切實提升人們的露營舒適度,以培養露營活動的“黏性”。
當然,並非所有的露營都是商業化露營,對這部分露營需求,有關方面也不妨從軟硬等多方面提供條件,滿足民眾休閒需求。不過,也需要提醒,家庭在露營時,也應避免對周圍居民造成不良影響,更要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背離了親近自然的露營初衷。
撰稿/新京報評論員 丁慧
編輯/何睿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