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許許多多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歷史悠久的“擇吉”習俗。所謂的擇吉,就是在辦事兒的時候要選擇吉利的時間、地點等,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和諧關係,從而把事情辦得最妥善、最漂亮。

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傳統,時至當下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還會專門挑個好日子,俗稱“黃道吉日”,為的就是討個好彩頭。

然而有些事情並不是人為可控的,生孩子就是這樣,雖然能大概估計一下出生的日子,但總不能夠精確到某一天、某一刻。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而古人認為,孩子出生的日子往往預示着人一生的命運走向,有句俗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

為何六月生的孩子就有福氣,臘月生的孩子就沒福氣呢?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一、農曆的六月與臘月

這句俗語乍一聽會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且不説世界上存不存在命運這一説,就算真的人各有命,也不應該受到出生日期的影響。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二十四個小時而已。不過如果代入古代的社會環境再看這句話,就不難發現它説的還是挺有道理的。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古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慨,其實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老百姓十有八九都是靠種地為生。

為了掌握四季和氣候的變化,也為了能掌握時間,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人發明了農曆,“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這句話中的六月和臘月都在農曆的範疇,而不是如今用的公曆。

二、沒糧要捱餓

封建社會時期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非常艱苦,能頓頓吃上飽飯已經十分不易了,即便在著名的康乾盛世,坊間也有流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如若遇到災年,很多老百姓甚至要舉家外出討飯,否則就只能等着餓死。而且一般來説冬季逃荒的人要比夏季多,這主要與莊稼的生長週期有關。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按照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耕作習慣,農民們春播秋種、夏收冬藏,嚴格遵循着時令的變化來安排生產活動。夏末秋初是收穫的季節,小麥、大豆等常見的作物都會在這一時期成熟。

這時候不管貧富,家裏有了些糧食總能吃幾頓飽飯。農曆六月恰好是夏季的末尾,也正是莊稼收穫的時候,若是孩子這時候降生,母子都能有東西吃,就不至於餓着肚子,所以當時的人才説“有福六月生”。

入冬之後,地裏的莊稼還沒成熟,夏天打下的糧食經過幾個月的消耗也快吃乾淨了,而外邊的天氣又寒冷,所以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階段。若是孩子這時候出生,要挨凍不説,可能還得跟着捱餓,所以説沒福氣。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三、天冷易生病

有個成語叫“寒冬臘月”,可見農曆臘月的氣温很低、天氣很惡劣。而古時候的取暖條件有限,富裕一點的人家會燒炭取暖,買不起炭的窮苦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最令人悲憫的是,古代有些人連一件厚實點的過冬棉衣都沒有,冬天裏的每一秒都是煎熬。

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來説,他們的抵抗力本來就很低,冷了熱了都容易生病。而嬰兒一旦生病,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影響一輩子健康,因此臘月出生的孩子相對來説更難存活。

農曆六月時已經過了最熱的時候,天氣雖然也會有些悶熱但會慢慢轉涼,這是一年中的黃金時期,孩子不容易着涼生病。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由此看來,古人總結的這句俗語,“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如果放在當時生活的那個環境其實是有些道理的。

但在如今的社會似乎就不那麼適用了,因為現在很多人不再以種地為生,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有很大提高,人們不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所以嬰兒也不用跟着受罪,無論幾月份出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呵護。

當下很多初為人母或者初為人父的夫妻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當他們迎來自己的孩子時,全家人更會倍加呵護這個小生命,一定會盡全力給孩子營造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

至於孩子將來會長成什麼樣的人,這與所謂的命運無關,努力拼搏的人大多不會生活得太差,但不求上進的人往往會生活得很不開心。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結語

古代人在思想上受制於相對侷限的科技發展水平,對於一些自然現象並不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因此不得不將其寄託於命運、天理等虛幻的東西。

就像這句俗語一樣,古人無法改變社會的大環境,所以認為六月出生的孩子更有福氣。但仔細想來,福氣這種東西並不存在,每一份幸福都不是憑空得到的,都需要自己的努力爭取才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古語説“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並非迷信,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