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想必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那麼三百六十行到底是哪三百六十行呢,今天宋安之來説説這個問題。
其實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統稱,是對各行各業的總稱,形容行業眾多之意。
而“行”最早出現於隋代,到了唐代有了更好的發展,所以最後慢慢演變成為“三百六十行”意指各行各業的總稱。
其實隋唐時期的商業很是發達,甚至形成行業神崇拜的現象,至於具體有多發達呢,宋安之來説説。
在隋朝時期東都洛陽東市豐都市之內,有一百二十行,三千多家店鋪,這在當時可謂是很驚人的了。
到了唐朝商業則是更發達,像西京長安本有東西兩市,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在威遠營置南市,華清宮置北市。東市“東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開二門”。
根據《長安志》來看一般市周圍築有圍牆,市內有東西街兩條,南北街兩條,各街寬度均在三十米以上。西市約一千五百米見方,周圍不築圍牆,市內有井字街,街寬廣十八米左右,街兩側並有明溝。市的周圍,有很多邸店,可謂是“四面立邸”。
這個“邸店”中的邸相當於後世的貨棧和批發店,一般不經營零售。店則相當於後世的商店,是經營零售的。
而東都洛陽,有南、北、西三市,南市在隋為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四面各開三門”,“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四壁有四百餘店,貨賄山積”。
由此可見唐代的很多城市商業發達,不過當時實行的是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坊是指居住區,而市則是指商業區,兩者之間往往是分開的。
根據《唐六典》記載來看,唐代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市中進行,一般是每天中午擊鼓三百聲開市,日落前七刻擊小鑼三百聲收市。有些地方的交易市場規模不大的話,可以不用敲鑼打鼓的。一般市裏經營同一種類商品的店鋪,都集中在同一個地區,所以叫做“行”。
當時行設行頭,又稱行老、行首,對外負責代表各行户與官府交涉和溝通相關事宜,還配合官府向行户徵税和穩定市場及其檢查行户等等,對內則是調解內部各行户之間的利益衝突。
除州縣之中正式的市以外,當時在交通要道及其河津渡口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出現了很多交易市場,稱之為草市。
草市之外,亦還有墟市,亦作虛市。墟市即是定期市集,或三日,或五日,定期在某處相聚交易。因為這種墟市,必須選擇廣敞的場所,故稱之為墟,這就相當於今天很多農村隔幾天一次的集市了。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治安不錯,大家晚上出門去夜市吃喝玩樂,基本上沒什麼危險,很多外國友人很是羨慕這一點。
其實我國早在唐朝就有不少城市有夜市的存在,諸如王建《夜看揚州市》詩云:“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承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晚唐詩人杜荀鶴在《送人遊吳》詩中是這般描述蘇州夜市的:“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還有《送友遊吳越》詩:“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從以上可以看出,隋代商業就很是發達了,但因為二世而亡存在時間短暫,並沒有持續多久,因此到了享國近三百年存在時間很長的唐朝,商業更加發達是更進一步,從大城市再到河津渡口及其交通要道最後到村莊都可以通過各種市來進行交易,還有夜市的發達,整個帝國不説像今天那般商業普及,但也是初具規模,在那個時代可謂是發展的相當好了。
隨着唐帝國的商業發達,及其大量行業組織的出現,行業神崇拜現象也開始形成。
到了唐朝中葉時期,南方某郡官員上任,在巡視庫房時,看見在酒庫門上畫着酒神杜康、茶葉庫門上畫着茶神陸羽,醬庫門上畫着制醬業祖師蔡邕。
當時的茶館,都在灶台上擺放着一尊陸羽瓷像,把他當作“茶神”來供奉。河南鞏縣還形成了專門製售陸羽瓷像的產業,只要買幾十個茶具,就送一個瓷像。開茶館的人家如果生意不好,可以用茶水澆灌瓷像,據説這樣生意就可以有起色。
隨着行業神崇拜現象的形成,當時還出現了更進一步的同行集體祭祀活動。
諸如唐宣宗大中時期,在蘇州的吳泰伯廟,每年的春秋兩季,各行業行會中的行户都會前來祭祀祈福,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抬着各種紙糊的女子、僕人、車、馬等紙紮,來進獻給這位歷史上的“三讓王”。
最後再説説唐朝不只是內部商業繁榮,對外的商業貿易也很是繁華,可以説在歷代是數一數二的。
當時的長安西市就聚集了很多西域的胡商,及其波斯、大食等外國商人。東都洛陽還有揚州因為漕運發達,往來的外國商人亦是不少。
而廣州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從南海和印度洋遠道而來的外國商船也多是停留於此,唐朝甚至專門設置了市舶司,來負責對外貿易。
而唐朝的商業發達,可以説是唐朝對外輸出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使很多外國商人見識到了唐朝的強盛,回到本國一經傳播,因此很多外國人都前往唐朝求學,這也是後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千百年之後,唐朝雖成為過去式,在世界各國的唐人街,依舊無聲訴説着曾經夢幻盛唐的強大影響力。
而夢幻盛唐被稱之為古代三大巔峯王朝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