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一家人,南澗盛開團結花
南澗彝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8個彝族自治縣之一,全縣有漢、彝、苗、白、回、傈僳、布朗7個世居民族,35個民族成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全縣總人口22.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2.4萬人,佔總人口的54.38%。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時代民族工作主題,南澗縣委、縣人民政府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目標,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作。
媽庫苗寨舊貌換新顏
碧溪鄉松林村委會亦可媽庫離鄉政府駐地21千米,有農户57户240人,其中,苗寨28户117人,皆為苗族羣眾,苗族黨員5名,苗族建檔立卡貧困户6户28人。
媽庫苗族羣眾長期靠山遊獵、靠水捕魚和從事常規的種養殖,收入結構單一,生產條件落後,生活水平低下,一直承襲着半遊獵的生活。為實現苗族整族脱貧,決勝脱貧攻堅,如期建成小康社會。2016年碧溪鄉按縣委政府的規劃,採取“優安居、強基礎、興產業”的思路,統規同建,同步實施了“住房改造、電網改造、安全飲水、進寨公路、入户路、村民活動場所等項目建設。累計投入資金850多萬元,對苗寨實施了精準“滴灌”,實現了整族脱貧。
在完成脱貧工作的同時,建成苗俗館陳列室和碧溪鄉苗族整族脱貧展館,激發彝族羣眾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傳承、延續了彝族生活習俗。
生態宜居幸福巖子頭
巖子頭自然村位於回龍山村委會最西邊,距離村委會所在地約4公里,共有68户265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户61人。村內居住有彝、白、哈尼族、傣族、黎族5個少數民族,佔總人數的24.5%。
巖子頭村歷史悠久,村中歷史超過200年的建築佔50%,古茶樹羣錯落有致地分佈在村內,全村共有古樹325株,其中超過500年的古茶樹有269株。由於身處山區,交通不便,限制了村子的發展。2018年公路修通後,將民族團結進步文化融入文明鄉風,積極創建省、州民族團結示範村。依託生態、文化等資源,打造吃、住、遊、購、娛一體化鄉村旅遊平台,大力發展以“休閒度假、民俗體驗、農業觀光”為主要特色的鄉村旅遊業。村內各族羣眾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公郎鎮落底河村位於南澗彝族自治縣最南端,祥臨公路穿境而過,下轄6個村民小組,178户746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96.8%,是布朗族在大理州的聚居地,有布朗族106户505人。
2014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户37户143人。全面打響脱貧攻堅戰以來,南澗縣集中力量實施了落底河村布朗族“整族脱貧”工程。2017年,落底河村成為全縣第一批脱貧出列的行政村。
近年來,以傳承和保護優秀民族文化為引領,大力挖掘布朗族民族文化,投資500萬元,建成布朗族文化陳列館、民族文化廣場、民族風情特色村寨、村史館,使村內各項基礎設施都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增加了鄉愁元素、增強了布朗記憶。加強布朗族羣眾與各民族羣眾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增進各民族羣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南澗彝族自治縣政府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在傳承民族特色文化中促進各民族文化創新交融,建成11個民族文化傳習所,成功申報、命名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51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4名、州級民間藝術大師14名。
同時把各族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認真踐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理念,帶領各族羣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書寫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南澗篇章。(周惠瓊 通訊員 羅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