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會展空間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5月承接的活動類別是豐富而多元的:僅照片直播3天就收穫超400萬人次觀看的阿里巴巴設計周,讓人沉浸在感知極其豐富的體驗中;主題為“茶和世界,共享發展”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時隔兩年後再次上演,緊接着充滿想象力與科技性的2021RCC錢江國際機器人公開賽又將伴隨活力開場……
活動與場館的碰撞衍變出各種可能。而作為場館的運營方而言,我們是最不缺物理空間的,但是面對全國會展場館平均出租率都偏低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去激發場館空間的多種可能性?
借鑑其它領域的成功案例,廢舊的工業園區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上碰撞潮流藝術,轉身成為弄潮兒的風向標,書店越來越像咖啡館,商場越來越像美術館,酒店越來越像主題館,典型如亞朵,將人文空間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從“竹居”和“屬地攝影”起步,讓酒店搖身一變成為圖書館、攝影藝術館,逐步潛移默化地改變顧客的感知習慣,賦予出行空間全新意義。眼花繚亂的空間運營玩法在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帶來思考點。筆者認為,在第六代會展場館的設想中,從物業管理到空間運營的管理理念轉變是首要突破口,有限的空間中藴含無限價值。
從第一代到第六代,會展場館空間的規劃設計最大程度影響着空間的實際使用效果。從最初功能單一的展覽展示館,到會議展覽功能融合的會展中心,再到融入酒店、商業、劇院等越來越多綜合業態的會展綜合體,會展場館逐漸趨於圍繞產業+生活的多元平台發展,在規劃階段結合發展定位、業態分佈等明確設計功能佈局。筆者認為背後的邏輯就是要滿足並激發客户的多元需求,在後期的運營中將多元化的空間價值最大化。需要提示的是,不僅僅是根據業態分佈的主要空間進行精心設計,對於靈活空間的預留與使用可能也需要進行思考。
頂層規劃能做到儘可能完善,但在實際運營中還需要根據客羣需求不斷拓展空間功能。場館空間價值的挖掘並非天馬行空,而應迴歸會展活動的初心。人們參展參會最核心的需求是尋找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會展空間的本質功能也是如此。但根據相關的會議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超過半數以上的會議更青睞在會議酒店舉辦,在會議中心舉辦的數量佔比較低,一方面不可否認的場租的差別是很多主辦考慮的關鍵,但另一方面也可歸根於會展中心相較於酒店缺少交流感。大而空的場地,多而繁的路線,讓參與者沒有合適的互動空間。因此,越來越多的場館從建設初期或發展中植入諸如咖啡吧、共享辦公、圖書館、休憩室、小會議室等功能空間,旨在為客户營造更為舒適、便捷的交流氛圍。基於此,杭博也一直在對空間進行升級改造,包括杭博時光、杭博.zip、美食廊咖啡吧以及麥可愛等,不僅是創新點更是增值點。在剛結束的醫美類展會上,杭博多個社交空間爆滿,單日收入超10萬元。此外,富有特色的互動議程也成為會展活動的亮點趨勢,包括小型酒會、下午茶、深夜食堂等主題派對。
隨着龐大人流的來往,流量對於會展空間而言是一筆尚待深入挖掘的金礦。激活會展空間龐大的流量池,內容賦能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突破口。一方面,城市文化的融合是會展空間的一個重要內容主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活動參與者能夠在會展空間中體驗城市的風土人情,讓會展場館就成為城市底藴的展示窗口。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為例,從建築到服務多方面展現了江南風光的婉約韻味,包括智慧場館的全面鋪開,更能讓人們第一時間體驗數智杭州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多元的創意文化也是導入流量激活流量的有效內容主題。以現下流行的各類特展為例,它們小而精緻受到各類羣體的追捧。根據《2020中國文創特展行業數據分析》數據顯示,接近50%的特展都選擇在博物館和美術館舉辦。但事實上,會展場館的硬件設施與軟件配備很多情況下更適合一些對技術具有要求的特展,能夠實現相輔相成的效果。
空間是會展場館的核心資產,要想達到投入產出最優化還是要從實現核心資產價值最大化入手。現階段無論是規劃設計、需求導向還是流量激活等角度,關於會展空間運營有了越來越多的思考與實踐。筆者認為在有限的空間中挖掘無限的價值,實現從“水泥盒子”到“萬花筒”,會展空間的多元化探索值得深入挖掘。
(作者系 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