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遠古密碼
內蒙古日報
遠望寶得爾朝魯石林。
千年古榆。
德力哈達巖畫。
阿門烏蘇巖畫。
寶勒嘎巖畫。
額仁淖爾蘇木的古河道段落。
洪格爾巖畫。
駱駝巖畫。
舞蹈巖畫。
希拉哈達巖畫。
這裏一望無際,綠草如茵,岩石裸露,大自然的厚愛賦予它寧靜如詩般的風韻。陰山北麓的蘇尼特草原,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那些刻在岩石上的畫,讓我們穿越時空,聆聽草原恆久的脈搏和呼吸。
自然之美
6月末,驅車穿越草原、沙地,丘陵,一路向西北至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這裏的古巖畫羣、千年古榆、古河道等,是邊境特色文化旅遊線上的獨特景觀。歷經數千年風侵雨蝕的額仁淖爾巖畫,依然散發着永恆的魅力。
“額仁淖爾巖畫羣由德力哈達巖畫、寶勒嘎巖畫、阿門烏蘇巖畫、希拉哈達巖畫等組成,內容有日月、星宿、動物,以及狩獵、馴馬、舞蹈等場面,反映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和對大自然的崇拜。” 蘇尼特右旗文物保護管理局呼日勒介紹説。
沿彎曲道路,至額仁淖爾蘇木的深山溝谷探尋古巖畫。在吉呼郎圖嘎查恩格爾毛敦廟以北2公里處的岩石上,看到6幅動物巖畫,其中鹿、馬、狗等圖案清晰完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確定此巖畫為青銅時代作品,被稱為德力哈達巖畫。山風猛烈,站在岩石面前,觸摸那深淺不一的粗礪刻痕,彷彿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德力哈達巖畫的創作技法有鑿刻、磨刻和線刻,風格粗獷,原始質樸,頗具自然之美。” 呼日勒説。
走進一條長約10公里的山谷,兩側岩石上分佈着以簡單手法敲鑿磨刻、圖案簡約而生動的巖畫。山谷周圍呈現深淺不一的綠色,綿延天際。
至阿門烏蘇嘎查寶勒嘎敖包西100米處的小石山,站在高處向西望去,一條東北至西南方向的古河道與古巖畫相伴,其源頭有一眼泉水。在小石山的長方形棕色岩石上,驚喜地看到馬巖畫。巖畫上7匹大小不同的馬,似在悠然食草散步。草原寂靜,碧空如洗,馬匹在小石山下的草地緩慢移動,越走越遠。想象在數千年前,遠處吃草的一匹匹駿馬觸動牧人的心絃,於是這位心靈手巧的牧人在身邊的岩石上刻下一幅幅形態各異的馬。“該巖畫是用小石塊輕輕敲打而成的新石器晚期作品。在額仁淖爾巖畫羣中,馬是較為常見的題材,有馬與羊、鹿等動物共存的畫面,是初民畜牧生活的形象反映。在一些動物巖畫中,馬的形象較為突出。” 呼日勒説。
位於阿門烏蘇嘎查南面山中的阿門烏蘇巖畫,有文字、動物等。溝谷北邊岩石上的文字模糊不清,南邊岩石上刻有文字及狼等動物圖案。畫與岩石已融為一體,依稀可見細的花紋。有關專家初步判斷此巖畫為青銅時代以後的作品。
希拉哈達巖畫位於阿門烏蘇嘎查的一座小石山上,山下一眼泉水由西向東流,形成一條寬約5米的河道。抬頭仰望,半山腰一塊方形岩石上刻有文字、月亮、馬、鹿等。西邊的岩石上刻着較多的圖案和文字,圖案較模糊,文字內容難以辨認。在一塊高大的岩石上,刻有半月形、方形、三角形等,為舊石器時代的巖畫。
“‘蘇尼特’為古代遊牧部落的名稱,蘇尼特草原以該部落在此定居而得名。從這片草原發掘出土的古代石器、古墓、石碑、石人、巖畫等證明,早在遠古時期,這裏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額仁淖爾巖畫羣表現了草原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記錄了北方遊牧民族在千百年的發展中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歷史,為研究其生產活動、生活習俗、文化淵源、藝術審美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呼日勒説。
在蘇尼特草原,分佈着許多古巖畫,內容豐富,有各種野生動物、家養牲畜,還有舞蹈、祭祀、狩獵等畫面。巖畫大都形象逼真,藝術表現手法樸實,是遊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鑿刻精細
細雨過後,夕陽西下,在霞光的輝映下,草原與天連成一片。驅車至蘇尼特左旗探尋洪格爾巖畫和寶得爾朝魯巖畫。
洪格爾蘇木淡黃色的山岡如麥浪起伏。在這岡阜之地,巖畫多刻於丘陵頂部巖盤和一道道岩脈南側。
洪格爾巖畫羣由呼和朝魯、畢其格圖、陶恩圖、託來等巖畫點組成。巖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象逼真,洋溢着濃厚的北方遊牧民族生活氣息,表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據專家考證,紅格爾巖畫羣中巖畫主要為青銅時代的作品。
至洪格爾蘇木西南62公里處的呼和朝魯巖畫點,連綿起伏的山丘上岩石聳峙,巖畫鑿刻於岩石或巖盤上。山丘間古河牀遺蹟非常清晰,可見這裏曾為水草豐美之地。在山丘向陽、近水之處,留存着一頂牧民居住過的氈帳。瀏覽這裏的千餘幅巖畫,鑿刻精細,讓人歎為觀止,有日月、星辰、狩獵、舞蹈、車輛、動物、各種符號等,這些巖畫中最小的僅3.5釐米。在一塊長4.2米、寬1.8米的岩石上,鑿刻了近百幅巖畫。動物巖畫有牛、馬、羊、鹿、駱駝、狼、虎、豹、雁等。表現遊牧、狩獵、舞蹈、搏鬥等場面的巖畫,佈局均勻,排列有序,羊羣、馬羣分明。在古代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中,狩獵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狩獵巖畫鑿刻非常細緻,人物形象生動,動物神態逼真,並呈現收穫情景。車輛巖畫中車輪刻畫較為細緻,與勒勒車基本相似。
畢其格圖巖畫點距呼和朝魯巖畫點約2.7公里, 80餘幅巖畫分佈於1.5平方千米的岩石中,既有青銅時代創作的巖畫,又有元朝時期的作品。創作技法主要有鑿刻和劃線。行走至陶恩圖巖畫點,這是距中蒙邊境最近的一個巖畫點,在0.4平方千米的岩石上,發現10餘幅近現代巖畫。託來巖畫點的100餘幅巖畫,主要以鑿刻為主,馬、羊等動物巖畫居多。
洪格爾巖畫羣中表現的羊、牛、馬和駱駝等動物,是這片草原優質原生態畜種,如今,蘇尼特羊、蘇尼特駱駝遠近聞名。
據有關專家考證,洪格爾巖畫羣中大多數巖畫是4000多年前北方遊牧民族創作的。表現手法有淺浮雕、線刻和輪廓畫等。巖畫雖然線條簡單,但形象生動、別具特色。
從滿都拉圖鎮向東北行170餘公里至達來蘇木境內的寶德爾朝魯。在遼闊平坦草原上忽見怪石林立,突兀奇絕,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或似駿馬奔騰,或如羣龜蠕動,或像雄鷹棲息,據地質和考古學家在此發現的貝殼、海螺化石等證明,這裏是一億兩千萬年前的海底世界。寶得爾朝魯石林附近有一條山溝,溝內榆樹成林,百鳥鳴囀,流水潺潺。這裏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成羣的黃羊在草原上奔跑。令人稱奇的是,岩石上留存着百餘幅線條簡潔、形態各異的巖畫,主要以鑿刻、劃線兩種手法制作。與巖畫相伴的一條小溪涓涓不息,冬日也是霧氣瀰漫,非常美麗。
考古人員在巖畫附近發現 10 餘座古墓,從墓的排列及堆積物來看屬於典型的石板墓。石板墓為古代墓葬的構築形式之一,用石板做墓底、墓壁,並封頂。這種墓在我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自古以來,寶得爾朝魯就是牧人的冬營地,牧人習慣把氈帳紮在石叢之南,以避冬日之嚴寒。據當地的牧民講,冬日這裏曾經氈房點點,炊煙裊裊,羊羣戢戢,馬兒嘶鳴。寶得爾朝魯巖畫中就有表現羊羣、駿馬的畫面,其中馬巖畫最多,説明當時這片草原不僅馬的數量多,而且崇尚馬、譽美馬。
寶得爾朝魯巖畫鑿刻在石叢的南面,由於巖畫創作時代不同,故色調相差較多,有些巖畫已漫漶不清。
分佈於蘇尼特左旗的古巖畫,或粗獷、或細膩、或凝重、或簡練,有對事物的具體描繪,也有把事物符號化抽象體現。這些古巖畫的發現為研究北方遊牧民族的審美觀、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等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有專家表示,從發現的車輛巖畫看,數千年前的這片草原,已出現或使用車輛,而且可以製作和維修車輛,車輛主要用於遊牧轉場時運輸物資。
歷史煙雲滾滾,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逐水草而遷徙,他們的生活痕跡在草原上遺留至今,或埋於地下,或刻於巖上。這些隱沒在草原上的巖畫,充分展示了他們的藝術審美,藴含着深刻又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理,猶如草原上遺落的明珠,持續散發着璀璨耀眼的光芒,成為後世觸摸先民脈搏、破譯草原文明的密碼。
隨着時光流逝,岩石逐漸風化、剝落,很多巖畫模糊不清、難以辨識,這些珍貴的文物亟待搶救保護。(記者 阿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