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周思聰畫荷:寂靜清涼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休閒

周思聰(1939~1996),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著名女畫家。曾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凌倉、李苦禪、郭味蕖等諸位名師指點,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周思聰受過嚴格的藝術訓練,擅長水墨人物畫,兼及花卉,偶作山水。造型能力強,早期作品帶有一定的情節性,筆墨清新、灑脱,富有表現力。

代表作有《礦工圖》組畫、《高原風情畫》組畫、《荷之系列》等。另外,她還善於油畫,多表現人物風情。出版有《盧沉、周思聰作品集》、《坑夫圖——周思聰畫集》、《周思聰畫人體》、《周思聰水墨畫》、《周思聰畫集》等。

代表作品中國畫《萬壽山一角》1959 年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人民和總理》獲1979年建國30週年全國美展一等獎。1985年創作《正午》獲第6屆全國美展銅質獎。

周思聰的荷花完全與傳統中國畫拉開了距離,她畫荷沒有明顯的師承,也沒有客觀對象的羈絆,完全憑自己的想象畫。

這些荷花作品展現了周思聰在創作技法方面的實驗與創新,她捨棄了筆法與線條,捨棄了荷花外部的“形”,而是充分利用紙墨相撞後產生的滲化和暈染效果,形象上富有張力,格調上追求靜謐。正如她自己所説:“技巧並不可貴,可貴者在於心靈對於技巧的創造。”

李可染先生曾説,造就一個大藝術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天才、勤奮、修養、長壽。對照周思聰,第四條夠不上,“天才、勤奮、修養”這三條都夠格。她57歲就英年早逝,短暫的一生,卻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思聰生於1939年,1985年之後,類風濕病情日益加重,四肢關節嚴重變形,手不能握,她逐漸由畫人物轉向畫荷花。思聰畫荷,沒有明顯的師承,也沒有速寫的積累,完全憑想象畫。她早期的荷花,形象具體,比較寫實,用色多,後來趨向於單純,以墨為主,越畫越虛。

——盧沉文章摘選

思聰喜歡荷花,過去斷斷續續畫過一些,但像這樣集中、大量地畫荷,前所未有,她的許多好畫也產生在這一階段,如1993年批評家提名展上展出的荷花系列、四扇屏《自在水雲鄉》等。她用自己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技巧—用礬水做紙,墨與丙烯、廣告黑混合使用,利用它們不同的滲透力,配合幹筆皴擦產生微妙的肌理變化,創造了獨特的似夢如幻、朦朧多變的畫風。這是思聰嚮往的清淨世界。

——盧沉文章摘選

這批荷花是思聰一生中最好的抒情作品,也是她自身的寫照。她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艱辛、煩惱化作一片純淨清幽的筆墨。面對這些作品,你無法按常規去欣賞。創作這些畫,曾給思聰帶來創造的快感和欣慰,但是我們欣賞這些水汪汪、墨色斑斑、影影綽綽的畫,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苦澀與悲涼。

——盧沉文章摘選

“我最愛水墨畫。變幻無窮的黑白常令我沉醉”;“我愛靜謐的大自然,我愛平凡的人”;“從孩童時起,我只鍾情於畫畫,沒想到會幹別的,今生如願以償了,若真有來世,我仍會這樣選擇”。

——周思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