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與洛桑丹曲、行走的影子一起來了次冀北古長城之旅。在飽覽沽源壩上的黃昏與晨曦之後,我們直奔崇禮和宣化,路上經過馬連口長城,並探訪了君子堡。
馬連口是明代的新鎮樓口,位於赤城、崇禮、沽源三縣的交界處。
馬連口是馬營堡和君子堡通往口外的關口要道,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馬連口長城東側山坡上的一個墩台上眺望,整個馬連口長城盡收眼底,這段長城建在一個峽谷之中,地理位置與獨石口十分類似,也是通往關外的一條交通要道。
馬連口長城與敵樓毀壞極為嚴重,現僅存夯土內牆和殘毀的墩台。據資料介紹,“自獨石兔兒墩起至赤城野雞山止,為垣八十六里有奇,敵台一百七十三座”。馬連口墩台密集,在四里多的長城線上就建有10座墩台。但這些墩台的外包磚早已蕩然無存,僅剩下夯土內牆。細看,當年一層層夯土的痕跡仍清晰可見。
在一塊玉米地裏,一段殘存的墩台孤獨地曬着中午的陽光,倔強孤傲地對抗着風沙與人為的破壞。看不到任何保護措施,看着這樣的景象,我們很擔心:再過若干年,還能否看到這段遺蹟?
我如轉經幢般地圍着這個墩台轉了數圈,去冥想它身上隱藏着數百年的歷史。那裸露着的一道道夯土印跡宛如千年古樹的年輪,不知記錄了多少秘密,只是已無從破解了。恰好碰到一位當地老農,但可惜他也説不上了,只是告訴我們這裏是馬連口長城。或許對於世世代代住在長城腳下的村民來説,這些城牆與自家的院牆沒什麼區別了。
從馬連口長城出來後,往南不遠就到了君子堡。從公路旁遠眺君子堡,整個古堡的形制清晰可見,四周的城牆保存還比較完好,讓人想起那金戈鐵馬的屯堡戍邊歲月。
驢車、玉米、土牆,還有這滿臉塵土的農民,走進古堡時真恍若隔世。除了電線杆、鐵製的車軲轆,與幾百年前的歲月還有何區別?
一口氣爬上君子堡城牆的最高點,整個城堡盡收眼底,估計四五十户人家,靜靜地躺在這個山坳裏。在赤城,我們一路上看到了許多這樣的以“堡”命名的小村莊。“堡”“屯”“窯”,這些名字都是那個邊疆戰亂歲月的產物。
別了,明朝的屯堡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