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北
除了有法定假期的端午、清明、中秋,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節日呢?
其實中國傳統的節日無論在時間的設置上還是紀念的意義上,都是極為講究的,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給人一種“四時節慶,紛至沓來”的感覺。
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等節日接踵而至。人們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闔家團聚、拜年慶賀、舞龍觀燈,盡情歡慶新春的到來;還要祭奠先祖、盡孝尋根、踏青賞春,在慎終追遠中享受新春的賜福,準備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農耕播種。炎炎夏日,端午節又如約而至。人們佩艾採藥、驅蟲避毒,憑弔屈原、裹粽競渡,鬥草送扇、歸省探親,以期安度酷夏。時至秋季,秋高氣爽、丹桂飄香,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紛至沓來。沉浸在豐收喜悦中的人們,乞靈巧、放河燈、賞秋月、玩秋菊、登高辭青,以多種方式慶賀豐收、祈福納祥。嚴冬降臨,瑞雪飄飛,臘八節、小年、除夕是對它最好的迎候。人們忘記了寒冷,掃灑除疫、送灶祭祖、社火遊街、歡歡樂樂地團圓守歲,品味着“田增五穀人增歲”的喜悦。
成人理解起來沒有難度,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些生硬的語言變得生動,讓孩子們也能瞭解它們呢?
答案是:有的!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繪本有很多,不止語言生動,圖畫還很精美呢。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中國傳統節日可以如此俏皮地呈現,剝開重重的儀式感,以兒童的視角去探尋傳統節日的內涵,以圖畫書的形式為孩子們呈現傳統節日裏的中國記憶。
▽▽▽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就有好多優秀的繪本是專門講述它的故事的。那麼團長先來推薦2本,關於端午習俗和端午吃的粽子相關的故事繪本。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可是小艾非常喜歡的節日,因為小艾最喜歡吃粽子了。她問媽媽,什麼粽子最好吃?媽媽説,太婆包的粽子最好吃。於是,小艾和媽媽一起踏上了回鄉的旅途。於是小艾過了一個和往常不太一樣的端午節,有菖蒲和艾葉的淡淡香氣,有頭戴虎頭帽、身上掛香囊的熱鬧嬉戲,有放河燈許心願的真摯情意,當然還有太婆親手包的口味繁多的粽子……
這本書用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述説了端午節的習俗,讓孩子在閲讀中自然地瞭解中國傳統節日,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書中温暖的色彩,細膩的筆觸,用水墨畫中散點透視的構圖方式,真實地再現了江南水鄉獨特的風土人情。
小主人公的名字“小艾”也別具用心,讓孩子們一想到端午節,就能想到“小艾”的故事和淡淡的艾葉香氣。
粽子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美食符號,由於南北方文化差異大,各地食材和口味不同,自古就有“南北甜鹹”之爭。
淮河碼頭好比一個巨型舞台,角色逐個粉墨登場。南北方各來一小粽子,長相十分雷同的兩個小傢伙,滿懷喜悦。可是,峯迴路轉,“你是甜的嗎?”“不,我是鹹的!”
隨着小粽子個數的增多,一出甜與鹹的較量默默地上演了。原來粽子的口味竟然有這麼多,一個個Q彈的小粽子呈現了一組“表情包”,時而雀躍、時而沮喪,一會兒工夫又火冒三丈、面紅耳赤。為了捍衞自己的尊嚴,小粽子誰也不示弱,據理力爭。
正當南北甜鹹粽子陷入僵局之時,竹筒粽爺爺來了:“甜粽子、鹹粽子,你們都是中華小粽子!”一瞬間,小粽子們喜出望外,化干戈為玉帛,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原來都是自己人!最後小粽子們一同坐上了龍舟,划船、敲鼓、吶喊……
整本繪本充滿童言童語童趣,好吃好玩又好看。無形間告訴孩子們:傳統也可以很現代,美食也可以很可愛。
中秋節這天晚上,全家吃了團圓飯。晚飯後,伊伊的奶奶講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伊伊興奮地給月亮上的兔子打了個電話,並給兔子講起了自己在中秋節一整天裏的經歷。其實兔子不是別人,正是伊伊的爸爸裝扮的……
《伊伊,中秋節快樂!》這本繪本整體故事比較簡單,用一個孩子看中國傳統節日現象的視角為主線,串聯了親子故事、節日民俗、傳統知識、互動遊戲等要素,突破了傳統講述節日故事的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理念結合,以融貫東西的思路展現出了建立親子親密關係的方法與要點。
此外,繪本中融入了節日手工、英語學習的內容,遊戲性與知識性相結合,通過遊戲的方式帶入節日的文化傳統,讓孩子有強烈的參與感,引導孩子動手動腦快樂過節。
中秋講究的是月圓、人圓,伊伊一家在繪本中表露的親情,也正好展現了中國傳統家庭最為追求的一種狀態:彼此掛念和相互依靠。
《二十四節氣》的作者熊亮是中國繪本的先鋒人物。時差機構在全球尋訪十個國家的國寶級童話,並邀請這個國家的藝術家重新創作演繹繪本。熊亮受邀,重新繪製了《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的代表,這是一份非常適合給孩子們的禮物,也是熊亮最温柔也最美好的作品。
因為二十四節氣是抽象的,所以熊亮將大地想象成了一個人,去感知泥土的温度,所有寒來暑往、日曬雨淋都成了最切膚的體會。
書中,熊亮用非常中國的藝術形式(文人水墨)來展現非常東方的概念——二十四節氣。並在畫面的張合之中傳達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最令人驚歎的是,全世界的孩子們都能輕易讀懂並陶醉其中。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是一整套繪本,收錄了8個傳統節日故事。家長們如果覺得一本一本選太麻煩,可以直接給娃購置這一整套繪本。
一些故事來自民間的口耳相傳,比如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原來來自於一隻怪獸“年”的傳説;七夕節,來源於大家耳熟能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而端午節,則是源於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
文字也多次經過推敲和精煉,非常富有童趣。末尾還附上了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有趣的習俗,孩子們在聽完故事,可以更進一步地瞭解中國的節日,感受傳統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個大師為孩子作畫的年代。《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戲曲人物畫大師高馬得先生,馬得先生以畫戲曲人物聞名,他借鑑了戲曲人物的造型,又能放開手隨意點染,整個畫面妙趣橫生;《中秋節的故事》,由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所畫,他的工筆人物畫造型嚴謹,線條流暢,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端午節的故事》由著名畫家秦龍先生所做,秦先生用心用情,繪出了三閭大夫九死不悔的一生;《春節的故事》出自當代新文人畫派畫家朱新建之手,畫家用一種遊戲的心態,講述了一個怪獸的故事……
傳統之所以是傳統,就是因為從古至今的代代相傳,熱鬧的習俗、動人的故事,還有飄香的食物,都是我們不斷傳遞的文化瑰寶。
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除夕要貼春聯?在《詩歌裏的傳統節日》中,一共展示了十二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龍抬頭、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除夕、潑水節和火把節。每個節日都對應了一首現代詩歌,和講述習俗來源的古老傳説。作者用詩歌和畫面,展現出濃濃的節日氣氛,為小讀者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而經典的故事,解答各種習俗的來源。
《大師繪·水墨中國節》是一套從民間故事裏面走出來,從歷史的傳承裏面走出來的繪本。
傳統文化故事是由中華民族世代情感、願望、信仰、倫理、禮儀等長期積澱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是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也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這套繪本涵蓋了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除夕、春龍節、端午節、臘八節、七巧節、清明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講傳統節日的由來、傳説動聽地講給小讀者,將傳統節日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小朋友心中,生活需要儀式感,只有瞭解才能深入才會傳承。
編者還精心地選擇了每個節日相應的古詩詞,注有詳細地的解析,孩子們在理解傳統節日的同時,對古詩詞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透過書自然地浸潤其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背景或經典故事。用繪本的方式,把每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在閲讀中既感受到温暖和愛,同時也自然而然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喚起心靈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長存記憶之中。
排版丨Jiay
[END]
-兒童團近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