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
之美
滑動開窗
無錫的園林,
是無聲的詩,是立體的畫,
山山水水總關情,
每當我們徜徉於美麗的庭院,
就會陶醉於他建造的江南意境。
無錫籍中國造園大師李正,將中國傳統園林營造技法與無錫自然山水、風土人情相結合,留下了一批優秀的園林作品,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庭院深深裏……
蠡園“層波疊影”
蠡園是蠡湖景區中風景最盛的地方,遊人遊覽湖景,無不在此駐足賞景,長長的柳堤,臨水的長廊,細巧的小橋,絢麗的軒亭,好一幅"層波疊影,雪浪煙綠"的圖畫!
(蠡園“層波疊影”俯瞰)
“層波疊影”即蠡園東部新區,建成於1982年,面積為3公頃,水面佔1.1公頃。西側沿原來的假山羣,用湖石和黃石疊成一大片假山餘脈,以石徑延伸入魚磯半島。磯上立西施浣紗像。魚磯和長廊中間建有同假山連成一氣的“邀魚軒”,軒前臨水置平台,可覽東部全景。
(蠡園“層波疊影”設計草圖)
在改造中,李正大師在保留原有漏窗廊牆的基礎上,巧妙地採用了“雙面復廊”的設計理念,使長廊直接迎池水敞開。在廊後背湖臨池一面拓寬,敞廊卡口與老廊之間兩端以月洞門溝連,並臨池人性添置美人靠,以供遊人憑欄小憩觀魚。
黿頭渚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位於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峯中的著名山峯,由4個小山峯組成。遠看就像一隻剛剛浮出水面的神龜。
太湖仙島,分洞天福地和天都仙府等景區,中有古樸凝重、亭廊連結的會仙橋,會仙橋北的西鴨山,立着精雕細鏤的“太湖仙島”大牌坊,遠遠望去就似神仙府邸。
會仙橋在太湖仙島上,名字取得非常好,神仙相會的一座橋,該橋仿造侗族的風雨橋建造,內部雕樑畫棟,色彩豔麗,遠看島上一片湖光勝景之間,一座石橋,雕樑畫棟橫跨秋水,彷彿現實或仙境間,一步可交換了時空。
雙虹園
雙虹園得名於“寶界雙虹”,門額是由榮智健先生書寫的。
該園由李正先生主持規劃設計,雙虹園之勝,在於巧妙利用原有地形、樹木,結合周圍環境,因地制宜突出水景之長,圍繞“魚”字做文章。建築既有江南水鄉窈窕秀美的特點,又兼具現代風格。
李正稱其為他的“放膽”之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了便於遊人遙看遠山,近觀游魚花樹,在建築上大面積地使用了大玻璃門窗和玻璃房頂。二是為了與周邊碧水藍天相呼應,在色彩上選擇了中國傳統園林極少使用的粉牆藍頂。
私家園林 寸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隱在太湖大道西端的寸園,當真襯得上此句。蠡湖百米高噴處,是很多無錫人晨練的地方,但很少人知道,百米開外,即隱藏着這樣一座小景緻的私家園林——寸園。
寸園不足半畝,卻濃縮了江南園林的精華:湖石碧池、廊榭亭台,一氣呵成,方寸之間,氣象萬千。2009年的初秋,李正坐進了這座院子,他捏着一小段木頭鉛,聊着天,寥寥數筆,亭台水榭開始一一清晰躍然紙上,
園子的點睛之處,是全木建構的戲台,那個圓弧拱頂,弧形檁條長即為三米多,所費工與料,恰體現出這座園子構造的精巧之處和對山水意境的再現。
李正先生的作品還有梅園古梅寄石圃、橫山頂上吟風閣、蠡湖“波聲月色”、黃埠墩正氣樓、薛福成故居東園等。
“好的園林,
像是自己長出來的。”
這是李正先生説的造園心得。在寄暢園修復之前,李正參考十幾種古書,以乾隆時期的《寄暢園圖》為藍本,充分掌握修復依據,李正調整了梅亭的朝向,使其與八音澗更好地互動。
在設計建造杜鵑園、吟苑等現代園林過程中,李正巧用鋼混、磚混等新材料。杜鵑園在建造中對寄暢園的八音澗有所借鑑,吟苑則巧妙的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築元素。
他的作品有意思、有格調,有氣派、有創造,小中見大、移步換景、新意疊出、韻味悠長。
芝蘭玉樹,杜鵑紅豔,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如今,大師已然仙逝,
而他留下的
無錫園林經典之作
依舊美不勝收,燦爛輝煌。
來源:濱湖區文體旅遊局
部分資料與圖片來自:周茗芳,宦瑋、謝松、王泰琪、“梁溪派”、陸建華攝影、惠山古鎮、cocolvcha
編輯:無錫發佈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户上傳併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