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百縣千村行丨草原“鎖”沙記!若爾蓋用高山柳治理風沙,發動農牧民主動參與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休閒

從無人機上俯瞰,“第38號小班”的柳沙障已層層疊起綠意,護衞着內側大大小小的淺水和無邊的草原。

四川在線記者 何濤 徐中成 攝影 肖雨楊

“走,帶你們去看高山柳沙障”8月21日,跟隨若爾蓋縣林草局專家,百縣千村行的記者開始了追沙之行,也在行程中感受到若爾蓋縣10多年的治沙之難與治沙之喜。

10米/秒的風速用什麼擋?

根密枝韌的高山柳走進流沙地

乘着輛越野車駛離若爾蓋縣城,沿國道213往北行徑。沿途草原濕地連綿不絕,路經花湖,水波盪漾,草色撩人。

我們不禁問,這樣的若爾蓋,哪裏有沙?同行的縣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和科技產業股副股長劉海金説,沙地主要在若爾蓋西北部。黃河流經若爾蓋,黃河故道的沙源非常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擴大可利用草場面積,人為對濕地挖溝排水,導致濕地和草地退化、旱化。 10多年前,若爾蓋沙化土地面積就達4000多公頃。

汽車向西,轉國道345繼續行駛,漸有遠山起伏,司機指着前方山腳説,對面就是甘肅省瑪曲縣了。從大路轉向牧場小道,前幾天的大雨在草地中留下一彎一彎積水,汽車駛過碾起一片片浪花。

一個急剎車,司機把車停了下來。下車一看,道路被水完全淹沒,我們被阻擋在一灣寬20米的淺水處。草深水況不明,司機也不敢繼續前行。從地圖上可以看見,再往西行進一段,便是黃河。

黃河附近,若爾蓋西北,正是沙化地多發處。

趁着司機前去探路的時候,劉海金向講起上世紀90年代若爾蓋向沙地宣戰的故事。

治沙最難治的是流動沙地。 一開始從外省引入草沙障,但若爾蓋的風速能達到10米/秒,常把這些沙障吹空。最終,土生於若爾蓋3500米海拔的高山柳進入專家視野。這種柳樹不僅能深扎沙內,而且葉密枝韌,其枝條製作的沙障。“將沙地分成格長4米、寬2米的格子,四個角插入大拇指粗的柳樁,在柳樁間交叉編織柳枝,這種網格能有效抵禦風力。”劉海金説,每個網格中,還要種植45-50釐米的柳樁,柳樁和柳枝都會發芽抽條,慢慢紮根沙土,“鎖”住流動沙。

放駱駝還是放牛羊?

農牧民們揹着柳枝走向沙地

我們去的治沙點位於麥溪鄉,130多公頃的流動沙地覆蓋噶沙、查科、澤修三個貧困村。原本就不富裕的村,被流動沙地困擾,不僅帳篷上、鍋台上常常起沙,沙地更是威脅到牧民們的生存根底——草原。

2017年,若爾蓋開始對這處流動沙地進行治理,並將這處治理點稱為“第38號小班”。採取“高山柳沙障+植灌+種草+施肥”的治理模式,阻風固沙、恢復植被,並設置網圍欄,進行3年封禁管護。

治沙點面積大,當地以120元/天開設公益性崗位,附近30户貧困户家庭勞動力優先參加,建設期7個月,人均能靠此增收2萬多元。在後期管護中,這些貧困户還有150元/天的收入。

不僅是貧困户,更多的農牧民都被動員起來,“防不住沙就只有放駱駝,防得住沙,才能放牛羊。”為了守護自己的草原,周圍農牧民都背起柳枝向流動沙地走去。經過4年養護,高山柳現已有1米高,38號小班的流動沙地已完全固定住。

司機探路回來,水太深無法前行。我們不甘心採訪就此中斷,決定放飛無人機俯瞰。無人機飛翔在300米高空中,眼看就要飛成一個黑點,盯着操作屏的劉海金突然喊道,“就是這兒!”顯示屏裏,一塊棕土地上,已層層疊起綠意,護衞着內側大大小小的淺水和無邊的草原。“這些深綠色的小點,就是已經長大了的高山柳,淺一點的是樹下的草,再治理15年,就可初步修復。”

在我們遠眺38號小班柳沙障的時候,遇到牧民索科扎西,他説,以前沙土飛揚,現在環境好多了,草長得好,牛羊也肥,“只有草場保護好了,大家才能更好地生活在這裏。我們平時都很注意,不會把牛羊往治沙點放,村上每個組都會定期組織巡護柳沙障,還會在沙地鋪上牛羊糞便,改良沙地。”

截至2019年底,若爾蓋累計投入資金3.7億元,治理各類沙化草原,治理後沙化土地植被蓋度平均增加30%以上。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