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產瓷大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陶瓷貫穿着中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無論是曾經的商周時期,還是在當今社會,陶瓷工藝品都從未離開過人們的生活,大到藝術品燒製,小到碗、碟、杯、盞等,陶瓷都以其精美的外觀和樸實的質感而廣受中國人所喜愛。作為中國的國粹之一,陶瓷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
在眾多的陶瓷品類中,尤以景德鎮青花瓷的發展最具有代表性,青花瓷本身優雅、素淨的外觀和晶瑩剔透的釉面頗受國人和世界人民的喜愛,同時它也成為了現今中國陶瓷發展的主流產品;然而,當人們感嘆於青花瓷精湛的製作工藝時,是否聯想到曾經佔領市場頂端的青白瓷呢?
諸多的史料和出土資料都已證明青花瓷是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麼後起之秀的青花瓷為何能在發展中超越青白瓷呢?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雖然蔣祈在其《陶記》中有“江、河、川、廣。器尚青白,出於鎮之窯者”,充分説明 宋元時期南方各地崇尚青白瓷,而且以景德鎮地區的產品為主的記載,但是也最終沒能擋住青白瓷被青花瓷替代的歷史趨勢。其原因有四:
1 政治原因
元朝鐘情青花瓷異域色彩我們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雖然青花瓷器在 唐、宋兩朝已經出現,但因為與傳統的漢民族的文化與風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沒有得到社會主流階層的認同和推進,所以發展得極為緩慢。到了元朝以後,由於統 治階級的認同以及統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發展。2 商品經濟原因
2 青花瓷成本低廉,出口獲利大
由於青花瓷器的生產在中國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換取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使元朝統治階級極為重視。朝廷設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管理內容涉及整個瓷器生產的各個環節,這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後,則完全成為出口瓷器的主流。3 工藝原因
3 刻、劃、印等工藝難度較高
中國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裝飾手法上,是以刻、劃、印的應用為主。而刻、劃、印等工藝,尤其刻、劃工藝是要瓷工在半濕的胎上用鐵質或竹製的刀子來完成, 其難度要遠遠大於用毛筆在幹胎上盞鈷料繪畫的難度。選擇後者,無論對於降低窯主的利潤風險、降低經營成本、縮短生產週期、提高利潤率,還是對於窯工的降低 培養成本、降低技術成本、縮短學成周期,還是提高收入報酬等方面,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4 青花瓷本身的原因
青花瓷的青花着色力強,髮色鮮豔,窯內氣氛對它影響較小,燒成範圍較寬,呈色穩定。青花為釉下彩,紋飾永不褪脱。青花的原料是含鈷的天然礦料,我國的產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應。青花的白底藍花,有明淨素雅之感,其濃淡有層次的特性,使裝飾具備更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頗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神韻。另外,青花瓷還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紋飾不損傷等實用特點。青花瓷的這些特點,使其脱穎而出,成為景德鎮瓷器的主流,並逐漸替代了青白瓷。青花瓷的這些特點,使其脱穎而出,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並逐漸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歷史舞台。
青白瓷獨特的造型設計
不同於青花瓷素淨、淡雅的外觀造型,青白瓷從材料的選擇、工藝製作到最後的燒製都明顯的區別於青花瓷。並且有專家驗證得出,青花瓷明顯要晚於青白瓷而存在,那麼為什麼青白瓷會消失於歷史的長河,被青花瓷完全的替代呢?這就要從青白瓷的製作的工藝和政治因素來分析了。
青白瓷在器皿的造型方面較為多變,包括碗、盤、碟、壺、瓶等,這些不同的器型在外觀的花紋設計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 其中小類的器皿多采用花、鳥、魚等為題材;而瓶、罐等大的器物則多選擇人物、山水、禽獸等作為設計題材,並且製作者們會根據器型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花紋圖案來協調搭配,以圖做到完美融合的效果。
而在製作的工藝技法方面,青白瓷明顯要比青花瓷的製作工藝要複雜多樣,印花、剔花、鏤空,以及在釉面上添加色彩等都成為了青白瓷獨具一格的風格體現,陶瓷大師們精湛的雕刻手法和專業的線條勾勒技術,都讓原本呆板的陶瓷變得生動活潑、靈動自然,釉色青中含白、白裏流青,青白瓷自身温文爾雅的氣質讓其成為了宋朝和唐朝時期的陶瓷珍品,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書法技藝的青白瓷更在中國古時的興盛時期向世界人們展示了中國陶瓷技藝的博大精神。
青白瓷雖然被取代了,但它曾經的輝煌依然為我們所敬仰。它所承載的歷史,承載的文化依然深深的吸引着眾多的痴迷者。隨着文物事業的大發展,考古研究的深入,宋元青白瓷神秘的面紗將被掀開,我們將領略到它真正的風采和認識到它應該有的真正價值!無論是青花瓷還是青白瓷,本身都有着其獨特的陶瓷特點,而作為當今的投資者來説,選擇何種陶瓷產品來投資,則需要根據投資者們自身的喜好和資金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