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城耗資6000萬荒廢23年,“空城計”還要唱多久


想當年,諸葛亮的撫琴退兵之計頂多用了兩三天,如今,山西清徐三國城的“空城計”卻整整唱了23年。據報道,這座曾耗資6000萬元、佔地200餘畝打造的三國城,於1995年開門迎客。然而,僅僅兩年後這一景區便荒廢了,成為一座荒草叢生的空城。對此,當地文旅局表示,正在重新規劃,周邊或將發展康養旅遊。

新聞一出,有兩點尤其值得關注:一是這樣一座耗資巨大、投入甚多的項目,為何僅開門兩年便從此蕭瑟了?二是在明顯荒廢,淪為“殭屍”景區20多年之後,三國城怎會一直未被妥善處理,而是閒置至今?人們不禁要問:如此荒唐的“空城計”到底還要唱多久?

事實上,作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故里,清徐縣希望以此為支點,對外打出“三國”文化牌的做法並無不妥。而且從區位特點來説,當地也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清徐縣距太原市區僅35公里,能夠很好地吸納來自周邊較大城市的遊客資源;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象,也能給景區魅力增色不少。

只要妥善經營,合理規劃,三國城不僅能夠激發當地人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也能通過經典場景還原,給遊客(特別是青少年)提供更為具象的歷史文化教育。

三國城耗資6000萬荒廢23年,“空城計”還要唱多久

可是隻要稍微查看下其間細節,便不難發現這一項目把“好牌”打爛、走向“早夭”的癥結所在。比如,正如國際在線2017年所報道的,三國城儘管設有關聖殿、戲台、獻殿、裙房等建築,但整體風格並非取自漢魏之規,而是採用了明清宮殿風格。這種“四不像”式的建築風格,暴露了其營造理念上的粗糙和不嚴謹,難免誤人子弟,也必然會對自身的口碑帶來致命影響。

此外,三國城雖然打出了羅貫中的招牌,卻並未對其生平、創作理念等具體文化元素進行深入挖掘。由此可見,“三國”“羅貫中”等名片更多被當成了一種噱頭,而遊客在被忽悠之後選擇“用腳投票”,致使這一景區最終荒草叢生、人跡罕至,也就不難理解了。

另一方面,當我們對三國“空城”的場景唏噓不已之時,也不免會產生疑問:當初這一項目上馬時,是否經歷過審慎科學的考量規劃?在這一景區殘敗蕭瑟20多年後,為什麼遲遲不見有關部門出手處理?

其實,清徐三國城“空城”的消息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04年和2017年,就有多家媒體對其加以報道。2018年,也有網友在人民網的“領導留言板”發言,希望當地政府能夠重視起來,別讓三國城就此荒廢掉。對此,太原市委社情民意辦公室稱將充分利用現有建築資源,重新確定功能定位,吸引意向投資。

可以想象,對於這樣一個多年閒置、近乎爛尾樓的存在,重新規劃和定位必然有着不小的困難。但是,正如當地網友所説的,這一項目常年佔用大片土地,不僅無益於歷史文化傳播,也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有關部門的確應當有所作為,反思該項目在審批、監管上的不足之處,積極推進清產核資、土地使用權確認、招商引資等工作,而不能坐視它的進一步破敗。

面對民眾的呼聲和不解,當地即便在推進過程中遇到困難、有所延緩,也應當加強信息公開,及時告知人們當下的進程和具體狀況。這樣做,不僅能夠滿足羣眾的知情權,也可以推動社會參與,羣策羣力,共同為三國城的未來找到合適的出路。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在景區精品化發展方面做得有聲有色,當地不妨虛心取經,引入外部智力資源和市場活水,更加走心地發揮好自身的歷史文化優勢。

清徐三國城的凋敝故事也提醒我們,缺乏合理的商業模式、一味以歷史文化為噱頭的景區發展模式早已不再奏效,糊弄遊客只會遭到反噬。為了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無謂的折騰,地方文旅部門也必須做好把關,防止項目倉促上馬、開發商以文旅之名“圈錢”。

當然,對於清徐當地來説,首先是要處理好遺留問題:“空城計”唱了23年的尷尬,也該被叫停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9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城耗資6000萬荒廢23年,“空城計”還要唱多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