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的范仲淹,司馬光選不上?
自從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口號以後,唐宋散文也開始在中國文壇上閃耀奪目光彩,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唐代古文,三蘇父子、歐陽修和曾鞏,領導了宋代古文運動,他們八人被後世稱之為唐宋散文八大家。可是在這八人之中,排在最後一位的曾鞏,卻顯得有幾分德不配位。宋朝還有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這樣的文學代表人物,為何一個看似默默無聞的曾鞏,卻突然入選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名氣卑微,到底是何原因?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人,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曾鞏自幼展示出記憶力超羣的過人天賦,讀書時能過目不忘,脱口就能吟詩詞,十二歲就能寫文章。這樣的一個天才神童,十六七歲時已經名聞四方,二十多歲攜文章拜見歐陽修,輕鬆成為了這位文壇大佬的門生。根據《宋史》記載,他們二人第一次見面,歐陽修一讀到他的文章,可謂是:“一見其文而奇之”。以至於在後來的古文創作中,曾鞏也成了古文運動中的核心人物。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歐陽修最傑出的徒弟是蘇軾。其實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宋代文學的巔峯作品為“詞”,縱然有許多入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難以取代宋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鞏作為一代文人,一代文學大家,竟然在光彩奪目的“詞海”中毫無建樹,實在是讓人心生遺憾。畢竟宋詞背起來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傳播度更是遠勝於古代散文,縱然曾鞏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頗高,也難以改變散文流傳度低的這個事實。
曾鞏除了只有一技之長傍身以外,他不為後人所知的換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瞭解他的渠道實在是少得可憐。先來看看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韓愈流傳最廣的散文為《師説》,柳宗元也有《黔之驢》這樣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時這兩個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詩,比如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早春》、《江雪》,只要會背這兩首詩,自然會對這兩人印象深刻。再説説曾鞏的老師歐陽修,還有他的同窗蘇軾,更是宋朝有名的詩詞大家;即便是沒有什麼記憶作品的蘇洵、蘇轍兩父子,“一門三學士”的故事,足以讓這一對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連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句;王安石更不用説,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又有幾人不知,幾人不曉,他的名篇《傷仲永》,歷來都是中學課本里面的必選佳作。無論是這些入選或沒有入選“八大家”的這些文人墨客,拋開散文不談,還有自己的傳世佳作和絕活。反觀曾鞏,他除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名號,似乎也就沒有什麼亮點了。沒有讓後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沒有流傳於世的優美詩詞,更沒有可以依託的家庭關係。所以當這個人被選入“八大家”之列時,世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他有些名不副實。
德不配位,是真是假?
曾鞏真的是名不副實嗎?不妨先去了解一下等待人對於曾鞏的評價吧。前文中有提到,歐陽修除了初次讀曾鞏文章,就感到這是一個奇才以外,曾鞏更是他最喜歡的學生。這位文學巨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評價曾鞏:“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原來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已經認定曾鞏是他的百位門生之中,可以展翅高飛的那一隻雄鷹。不僅如此,當時有不少的人誹謗曾鞏的人品和散文,這個時候為他站出來辯護的竟然是王安石,他曾寫過這首《贈曾子固》: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羣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羣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一位是宋代文壇領袖,一位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領袖,他們二人既然都能對曾鞏如此推崇,足以説明曾鞏是有真才實學的。即便是年少成名,比曾鞏小了十幾歲的蘇軾,也對自己的這位同窗學長推崇有加,蘇軾為曾鞏寫過一首《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此詩的前四句為:“醉翁門下土,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羣妍。”此詩詩意極為簡單,蘇軾其實是在誇讚,曾鞏在歐陽修的門下絕對是學造詣和水平最高的一位。對於這位未曾身居要職,在散文中頗有成就的文人,當時的這些文壇名流自然不必拍他馬屁,他們對於曾鞏的誇讚是真心流露,是對他才華的敬仰。
他之所以能夠在宋朝文壇掀起波瀾,必然與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關係。曾鞏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經世致用的觀點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之中,所以他寫文是為了明道,為了給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懷揣濟世之心借古言今,這種經世觀,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為他的文章在治理國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會被當時的時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鞏散文是那一些懷有偉大抱負文人的必讀之作。
他雖不善於詩詞,因為他對詩詞從來沒有刻意而為之,曾鞏也有詩詞流傳於後世,可是他在寫詩寫詞之時,是一如既往採用樸素風格,擺脱了宋詞的靡靡之音,自然與當時的時代不符合。
不過他鮮明獨特的散文個性,流傳於後世的文學思想觀,至今都在文壇中熠熠生輝。
就曾鞏的名氣而言,他或許不像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成為那個時代拒不可攀的高峯。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學修養,讓他將古代散文作家的修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才是他真正的鮮豔奪目之處。更何況時代潮流也並沒有拋棄他,曾鞏一直在文壇中散發着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卻未曾暗淡過。#曾鞏#散文#歐陽修收藏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歐陽修最傑出的徒弟是蘇軾。其實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宋代文學的巔峯作品為“詞”,縱然有許多入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難以取代宋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鞏作為一代文人,一代文學大家,竟然在光彩奪目的“詞海”中毫無建樹,實在是讓人心生遺憾。畢竟宋詞背起來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傳播度更是遠勝於古代散文,縱然曾鞏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頗高,也難以改變散文流傳度低的這個事實。
曾鞏除了只有一技之長傍身以外,他不為後人所知的換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瞭解他的渠道實在是少得可憐。先來看看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韓愈流傳最廣的散文為《師説》,柳宗元也有《黔之驢》這樣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時這兩個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詩,比如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早春》、《江雪》,只要會背這兩首詩,自然會對這兩人印象深刻。再説説曾鞏的老師歐陽修,還有他的同窗蘇軾,更是宋朝有名的詩詞大家;即便是沒有什麼記憶作品的蘇洵、蘇轍兩父子,“一門三學士”的故事,足以讓這一對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連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句;王安石更不用説,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又有幾人不知,幾人不曉,他的名篇《傷仲永》,歷來都是中學課本里面的必選佳作。無論是這些入選或沒有入選“八大家”的這些文人墨客,拋開散文不談,還有自己的傳世佳作和絕活。反觀曾鞏,他除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名號,似乎也就沒有什麼亮點了。沒有讓後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沒有流傳於世的優美詩詞,更沒有可以依託的家庭關係。所以當這個人被選入“八大家”之列時,世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他有些名不副實。
德不配位,是真是假?
曾鞏真的是名不副實嗎?不妨先去了解一下等待人對於曾鞏的評價吧。前文中有提到,歐陽修除了初次讀曾鞏文章,就感到這是一個奇才以外,曾鞏更是他最喜歡的學生。這位文學巨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評價曾鞏:“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原來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已經認定曾鞏是他的百位門生之中,可以展翅高飛的那一隻雄鷹。不僅如此,當時有不少的人誹謗曾鞏的人品和散文,這個時候為他站出來辯護的竟然是王安石,他曾寫過這首《贈曾子固》: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羣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羣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一位是宋代文壇領袖,一位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領袖,他們二人既然都能對曾鞏如此推崇,足以説明曾鞏是有真才實學的。即便是年少成名,比曾鞏小了十幾歲的蘇軾,也對自己的這位同窗學長推崇有加,蘇軾為曾鞏寫過一首《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此詩的前四句為:“醉翁門下土,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羣妍。”此詩詩意極為簡單,蘇軾其實是在誇讚,曾鞏在歐陽修的門下絕對是學造詣和水平最高的一位。對於這位未曾身居要職,在散文中頗有成就的文人,當時的這些文壇名流自然不必拍他馬屁,他們對於曾鞏的誇讚是真心流露,是對他才華的敬仰。
他之所以能夠在宋朝文壇掀起波瀾,必然與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關係。曾鞏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經世致用的觀點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之中,所以他寫文是為了明道,為了給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懷揣濟世之心借古言今,這種經世觀,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為他的文章在治理國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會被當時的時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鞏散文是那一些懷有偉大抱負文人的必讀之作。
他雖不善於詩詞,因為他對詩詞從來沒有刻意而為之,曾鞏也有詩詞流傳於後世,可是他在寫詩寫詞之時,是一如既往採用樸素風格,擺脱了宋詞的靡靡之音,自然與當時的時代不符合。
不過他鮮明獨特的散文個性,流傳於後世的文學思想觀,至今都在文壇中熠熠生輝。
就曾鞏的名氣而言,他或許不像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成為那個時代拒不可攀的高峯。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學修養,讓他將古代散文作家的修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才是他真正的鮮豔奪目之處。更何況時代潮流也並沒有拋棄他,曾鞏一直在文壇中散發着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卻未曾暗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