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蘋果先行、魅族跟進,3D深度探測器為何如此受青睞?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科技

5月8日,魅族召開了新品發佈會,預熱許久的魅族17系列終於正式亮相。除了讓人驚豔的曉芳窯“天青”配色,搭載驍龍865處理器,Pro版本相比標準版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那就是它搭載了一顆三星的S5K3 3D深度探測器。

説到3D深度探測器,今年蘋果公司為新款iPad Pro裝備了LiDAR激光雷達,其採用的dToF距離探測技術將AR應用效果的精確度、流暢性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等級。而此次魅族 17Pro配置的發佈,似乎預示着其在AR領域佈局的進一步動作。

過去幾年,手機廠商為了爭奪市場在手機拍照上做足了文章,如今極致像素的軍備比賽似乎已經到頭,那接下來如何能在攝像模組上再添亮點?AR似乎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3D深度探測器或將進一步推動手機影像系統的迭代。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備受手機廠商青睞的3D深度探測器及背後的工作原理,你瞭解嗎?

3D深度探測器到底是什麼?

傳統的攝像頭收集到的圖像信息都是2D的,因此無法感知物體真實的立體形狀,也很難分辨照片的前景和背景。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相關方面的專家研發了3D深感探測鏡頭。顧名思義,3D深感探測器能夠有效識別立體對象。而目前深感攝像頭技術有三個主流的技術方案:雙目立體成像、3D結構光和ToF。

從發佈會的信息來看,魅族17Pro的3D深感鏡頭採用的是ToF技術。ToF,其原理是傳感器發出經調製的脈衝紅外光,遇到物體後反射,傳感器通過計算光飛過距離的時間信息,來測量被拍攝景物的距離。與其他兩種方案相比,ToF距離探測技術具有以下這些優點:

1、 模組複雜度低,堆疊簡單,可以做到小巧且堅固耐用。

2、 在暗光與強光這些極端環境中也表現的較為穩定。

3、 有較遠的探測距離。

4、 硬件生產成本較低。

但其缺點則是在室外使用時,會受自然光紅外線影響較大,遠距離也無法保證進度。

現有的ToF技術主要有兩種方案——dToF和iToF。由於軟硬件的差異,使得這兩種技術在實際應用和性能表現上各有不同。新ipad pro搭載的激光雷達正是採用的dToF探測技術,而魅族17Pro搭載的3D深度探測器採用的,可能更偏向iToF探測技術。

大廠紛紛佈局,AR應用前景廣闊

由於ToF探測技術能夠支持更遠的距離,可以被應用於3D建模、手勢識別、體感遊戲等AR/VR在內的多個場景,並且其模組複雜度低、堆疊簡單、可以做到小巧且堅固耐用,所以在屏佔比不斷提高的外觀趨勢下,其得到了大部分智能手機廠商的青睞。

早在2018年,vivo NEX雙屏版和OPPO R17 Pro就搭載了ToF影像系統,到了2019年,華為、三星等旗艦機型也應用了ToF攝像頭。而今年3月,蘋果新ipad pro革命性的首發了一顆dToF LiDAR,再到此次魅族17 Pro的三星S5K3 3D深感探測器,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應用這項技術,在自家產品的AR體驗上大做文章。由此可見在未來,AR應用的前景十分廣闊,ToF探測技術或將進一步推動手機影像系統的迭代,甚至成為AR/VR快速落地的催化劑。

是營銷噱頭還是技術突破?

那麼,魅族此次3D深度探測器的發佈是簡單的跟風,還是長遠的佈局呢?

其實早在2016年5月,魅族便成立未來實驗室,尋找VR、AR、AI方向的人才,招聘VR研發工程師,正式進軍VR領域。不過據資料顯示,目前魅族僅推出了一款名為“畫風”的VR頭顯,説是頭顯,事實上只是一個VR盒子而已。

相比魅族單薄的體量,蘋果、華為不僅擁有充足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在VR、AR領域有着非常清晰的規劃路徑。一款成熟的產品需要很多的條件都滿足才能有成熟的被大眾所接受的產品形態。

不久前華為P40基於華為河圖技術構建推出AR地圖,致力於打造一個“地球級的、不斷演進的,與現實無縫融合的數字新世界”。表面上背靠的是AR技術,其實背後涉及了終端、雲、AI、AR、5G、芯片等多方面技術。蘋果的ARKit也不是一蹴而就,蘋果在VR/AR領域已經佈局多年,如今革命性的dTof LiDAR更預示着其想要繼續成為新計算單元時代龍頭老大的野心。

反觀此次魅族的發佈,17Pro搭載了主攝為索尼 6400 萬像素 IMX686 傳感器,支持3cm微距 ,足夠支撐3D深度探測器來實現更好的拍攝效果。廠商們在新品發佈會上也展現的自信滿滿,但其究竟是營銷上的噱頭,還是真有技術上的突破,仍需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