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聯網科技公司市值排行榜top20
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人口7.4億,經濟總量19萬億美元(中國14萬億 美國21萬億),人均GDP25600美元,有地球上唯一的國家聯盟--歐盟。
這樣的硬指標數據,怎麼看都應該誕生幾個大型的互聯網公司。然而,看看全球互聯網科技公司市值排行榜,前二十名裏面美國11家,中國9家,歐洲為0.
工業革命
歐洲作為近現代文明的開拓者,從蒸汽時代到電氣革命,創造和輸出了無數的現代科學和各種制度,然而在當今的互聯網爭霸格局中,為何卻沒了蹤影。
一、缺乏體量巨大的單一市場具體到互聯網領域就會發現,創業者想要真正在歐盟裏面自由馳騁,那就是個夢。
中國市場優勢
什麼是真正的統一和單一市場?
看看我們中國就知道了。統一的監管、統一的法規、統一的税收、統一的文化、統一的語言。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確是其他國家的創業者夢寐以求的童話,而這些還都要感謝2000年前的秦始皇。
統一的語言
如果不是他,身處楚國的馬雲可能到了西安,還得再做一個秦版的淘寶出來,到了廣東再出一個粵語版,要不然僅在中國淘寶就得有幾十個版本。別忘了還有税收,幾十個省份各交一份,年輕人別創業了,咱直接散夥吧。
中國的互聯網大佬們真應該每年在2 月 18 日,秦始皇生日這一天,拜拜這位統一六國的大帝。
這不是在開玩笑,現實的歐洲就是如此。互聯網產品不同於製造業,需要更多的考慮用户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德國的汽車可以賣到全世界暢通無阻,但是德國的互聯網公司連家門都走不出去。
如果讓一個比利時的互聯網創業者做一款產品,他可能先要想想,我是先做荷蘭語版的,還是德語版的,還是法語版,或者直接做英語版的。
什麼?怎麼這麼麻煩?沒辦法啊,比利時就一千萬人口,本國市場不夠大呀,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也就8000萬人口,就算一家互聯網公司把所有用户都吃下也就8000萬人口,而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邊際成本:新增單位產品帶來的總成本增量)。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前期即使使勁燒錢,也從來不缺少投資者,而在歐洲,投資者更希望創業者能實現盈利後再進行投資,否則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投資者也要再三考慮。
歐盟官方語言24種
因此歐洲的創業者想要成功,就必須考慮整個歐洲市場,必須克服不同的語言環境,然而僅僅歐盟的官方語言就有24種。創業者本身資源就非常有限,往往很難承擔前期巨大的成本投入。
而這些問題在中國根本就不存在。
張朝陽和導師尼葛洛龐帝
曾經的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的張朝陽,都沒來得及拿學位就回國創業,而給他第一筆投資的就是他的美國導師--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而且還幫他引薦更大的投資機構,而張朝陽説服投資者的方法就是一句話:Copy to China。這裏艾特一下瑞星咖啡。
中美歐三大共享出行公司
二、嚴格的監管和利益團體的絞殺
作為近代文明的發源地,歐洲在尊重製度和保護現有利益上做到了極致。然而這對互聯網創業公司來説,就像是一座牢籠。縱觀中美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打破了現有的體制和既得利益。
讓我們以共享出行領域為例。
2006年成立的法國BlaBlaCar網絡拼車平台,比Uber還早成立三年,然而在成立之初,就面臨着從數據保護法到知識產權法和出租車行業的不斷打壓,以至於發展了十幾年僅僅只有15億美元的市值。而比他晚成立多年的Uber已經546億美元,滴滴估值也已經有600億美元。
三、美國互聯網巨頭的競爭當年淘寶大戰ebay的時候,馬雲曾經發出豪言:“如果eBay是海里的鯊魚,那我就是揚子江裏的鱷魚。”
當時的eBay財力雄厚,技術又強,很多人覺得馬雲不自量力,但事實證明中國這片沃土給了他足夠的營養,而他也更加了解中國市場,這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而有些領域,我們的政府也會予以保護,這裏就按下不表了。
而相比之下的歐洲各國互聯網公司,在面對硅谷的巨頭時,就像是池塘裏的小泥鰍,被內外絞殺。
各國版知乎比較
舉個例子,以各國版知乎為例,美國有Quora,中國有知乎,德國有gutefrage,法國有Gozil。那麼他們的發展現狀如何呢,我們一個個分析。
Quora在英語國家攻城略地,知乎在中國也混的風生水起,再看看德國的gutefrage,翻譯成中文叫“好問題”,別笑,就是這麼翻譯。人家可是比中國的知乎提前四年創辦的呢,剛一成立就獲得了幾百萬的用户。幾年前我剛剛學習德語時,就註冊了他家的賬户。但後來發現他家的用户量越來越少,為什麼呢?因為2017年Quora開了德語區,大量的用户被其吸走了。再看看法國的Gozil,哎...哎...怎麼打不開了。。。尷尬。
四、保守的生活觀念“當中國人在地鐵上玩手機的時候,歐洲人卻在閲讀書籍。”
神話着歐洲人優雅的生活方式。然而現實卻是歐洲很多國家地鐵裏信號真的是很差,流量費用也是貴的嚇人。在歐洲上學的留學生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慢吞吞的火車上刷着微博看着360p的b站視頻,突然發現自己本月的流量警報響了,於是只好乖乖把手機放下,要麼看會書,要麼睡會覺。
在中國,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轉模式。我們早已開始了從PC端轉到了移動端的生活。大爺大媽們刷着頭條,看着快手,年輕人逛着淘寶,玩着抖音b站。出門吃飯先打開大眾點評,在叫一個滴滴快車,吃完飯後別忘了再掃個碼。互聯網科技已經深深融入我們衣食住行的每一步。
英國5G設備被縱火
再看看歐洲的情況。
最近有一條關於英國5G的新聞突然火了,是着火的火,純字面意思。那個曾經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在疫情期間竟然有大量的5G基站被人為縱火,負責基站維護的工作人員也遭到人身威脅。而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很多人認為新冠病毒的傳播與5G有關,真是為人類抗疫迷惑行為再添一筆。最後英國的官員不得不再去尋求美國的社交互聯網公司合作,向民眾進行闢謠。其實同樣的焦慮,歐洲人早在3G 4G時代的時候就一直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歐洲人對數字社會的恐懼。
歐洲互聯網公司
優勢:歐洲工業互聯網
説了這麼歐洲在互聯網領域的不足,但絕不意味着沒有可取之處。
歐洲雖然沒有像中美那樣成功的大型互聯網公司,但也有一些小而精的幸運兒脱穎而出。比如荷蘭的住宿預訂平台booking--繽客,瑞典的在線音樂流服務平台Spotify和丹麥的通訊平台 Skype。但它們大部分都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而逃脱不了被美國巨頭收購的命運。
2020年了,歐洲這才想起數據的重要性,於是現在打算向美國的互聯網巨頭髮起數字税,這也成為歐美兩家博弈的新戰場。但為時晚已,自家的歐洲互聯網市場早就成人家的地盤了。
中美2B和2C類互聯網企業對比
以上我們提到的都是2C的消費類互聯網公司,這些也是中國公司的強項。但在2C這些面對企業服務的工業互聯網領域,歐洲確是一個巨人,比如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軟件巨頭公司SAP。
有一年我在德國慕尼黑參加世界太陽能光伏展覽會,那時的光伏領域已經是中國廠商的天下,英利 晶科等中國光伏巨頭佔據了大部分的展位,但就在這些大廠中間,會有幾家SAP這樣的面向企業服務的數據與軟件公司。其中有一家很小的展台,我走近跟那裏的工作人員聊了會天,才知道他們原來是為光伏企業在全球的工程項目提供太陽能輻射數據的公司。
而這種2C的工業互聯網公司在歐洲的工業強國遍佈各行各業,而中國在這些方面還是一個新玩家。
希望中國未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也可以誕生出更多偉大的企業。